你搬来住几年,他就几年没有回家。刘光福嘲讽意味儿十足的说:找工作结婚,我爸妈同样出钱又出力,结果我大哥就跟嫁出去的没什么差别。现在吃住都在娘家,逢年过节都难得回来。
苏清之:......牙口不好的人,的确适合吃软饭。
哈哈哈,你这话说得有趣。其实我的牙口也不好,不知道能不能像我大哥那样吃上一口软和的饭。
真有那么一天,绝对学习刘光齐的,宁愿死也不回家。
或许,还是有那个机会的。苏清之挺言不由衷的说,毕竟光福哥你长得不丑,就是不够白。
谢你吉言了。
刘光福总算说出自己来的目的,我是想找你借点钱,不然下个月就会光着身子下乡。
???苏清之吃惊:下乡,什么时候的事?不是,光福哥你不是还没有到年龄嘛。
是没有到年龄,可是这个家,清之你觉得还能待得下去吗?
这话苏清之没法接,怎么说呢,刘光福现在14岁,比苏清之大了四岁。可是那日子,说实在话,是真的不好过。人家三大爷虽说抠门,要养5个孩子,只能抠抠搜搜的节省。可人家对5个孩子,是一视同仁。
哪里像二大爷,对大儿子刘光齐那是一心一意,巴心巴肝,而对其他两个儿子,就跟捡来后娘养大似的,心情不好打一顿,心情好也要打一顿孩子助兴。反正按照一日三餐外加夜宵的节奏来,有时候他们在吃饭,对门刘海中就在打孩子,他们吃饭摆龙门阵的时候,对门还在打孩子。
有时候看不过眼,会说几句,结果刘海中打孩子打得更狠。一次两次的,大家也就沉默不吭声了。
借多少?苏清之直接问。在没法找到工作之前,下乡当知青的确是远离的好办法。
50块钱。刘光福松了一口气,笑着道:我听说当知青的,都有安置费。到时候安置费到了,我给你寄来。
真决定下乡了?
问题一出口,苏清之就确定自己算是白问了。怎么说呢,都开口借钱了,不是决定下乡又是什么。
只是......14岁的年龄啊,在22世纪还是个孩子。而刘光福呢,已经策划远离父母。或许在刘光福的心里,哪怕下乡当知青,都要比留在城里,时不时就被父亲毒打来得好。
苏清之可不会劝刘光福别去下乡,很干脆利落的掏出50块钱塞给他。
接过钱后,刘光福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坐在一旁,和苏清之说着话。苏清之快速解决完早餐,又将碗洗了,才过问刘光天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