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话说得一干人等惴惴不安,曹仲宗更是脸色雪白。当时他上书皇上后,收到的回信是:汝尚属用心,诸事回朝后再议。所以,他误以为皇上对他的信是重视的,这次纠集众人前来就是想告倒陈子云,一解夺其兵权,抢其战功之恨。哪知皇上却根本不理会他们手中的证据,对陈子云则信任有加,偏听偏信,连争辩的余地都没有。但他心里明白,就算他铁证如山,但既然皇上打定主意刻意包庇,再说下去,就是和皇上过不去了,他忙和众人一起跪下请罪。
萧衍在龙椅上伸水取过宫女递过的蜜水,喝了一小口,说:这次我先不深追究,但今日入宫参与诬告者具结悔过,罚三月俸禄,有功者一律不予升迁,其余陈庆之保举的将士俱都照准。你们退下吧,各回本部好生办事,如再有对陈庆之有非议者,不管何人,不管在何处所言,俱都斩首,家属流放八百里。
在这之前,凡有人谏言,即使是两人互有仇怨的,互相攻讦的,皇帝都欣然接纳不予处罚。名为广开言路,实是广开监视之门,群臣们互相监督,谁也不敢任意妄为,皇帝等于不花钱就养了很多的眼线。
这次如此处理可谓异常严厉,要写悔过书,要扣罚工资!南朝国家富裕,可一直真正是高薪养廉啊,三个月的俸禄扣的人心痛。更有倒霉的,其中一名牙将叫车治的,是被曹仲宗和韦放硬拖来了,他带人曾破过大营,如果今日不来,理应升职封赏。不但如此,皇上的话说得明白,以后对陈子云的事要闭嘴,只要皇上有耳闻,不管在什么地方说,不管和什么人说,都要杀头的大罪,还祸及家人!
其实众人无端受了牵连,对曹、韦二人也都是恨之入骨。下朝分手之时,对二人都是不理不睬,韦放和车治自**好,还想请他去喝酒解闷,车治用力挣脱了他,因为是去见皇上所以身上也没带刀子,不要紧,他一用力,撕下衣袖甩给他,扭头便走。这意思太明白不过,割袍断义,咱以后就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吧。
曹韦二人从此名声就臭不可闻,人人对他们都是敬而远之,所以,以后这两个人到老也再没升迁过一步。
南北朝君臣尊卑实是远不如后世,所以弑君之事屡见不鲜,但人之信义与节气相当重要。特别是你不能贪他人之功,或因自己私利,损害他人。所以,那时候在读书人当中即使你要做见利忘义的事,也要做的大义凛然有理有据,否则被人诟病下场就惨了。
当然像车治情形又有所不同,他恨这二人自有道理。韦放事先未说明何事,是诓他入宫。古时不走文路者,就靠战功,当然,就算乱世,也非天天打仗,就算打仗未必轮的到你,轮到你时也未必就打胜仗。好容易立下的军功被人抹得干干净净,又背负背叛主将的恶名,他心中岂不愤恨。
这名叫做车治的牙将有些正义感,他想向陈子云亲口道歉,说明曹韦等人的不齿之举,并想和他结交,向他请教,因为之前,他发现陈子云的军事指挥水平的确不一般。车治向人询问了陈子云的府第,就前往拜访,哪知,却失望而归。陈子云此时既没有在朝,也不在府里,而是又北渡长江,受皇上之命去办一件大事去了。
这些人哪里知道,就算皇上萧衍再信任陈子云,按照他的性格,有人谏言,他依然不会处罚,无论是大臣还是他的家将亲信,但是这次的事情,事涉国家军国绝密计划,不如此处理一番,这些人难免会继续和陈子云为难,那样机密就有可能会泄露,萧衍心中图划的大事就不能完成。
统一中国,北伐中原一直是萧衍的梦想,但北伐,他试过,难度太大,只好中途折返。因为表面上看,这些年来北魏都如一盘散沙一样,可是每遇有起义军或周边国家出兵,总有贤臣集聚,同仇敌忾团结起来抵御外侮。所以,不费自己一兵一卒先让北魏彻底乱政才是最好的方法。而想要达到这一目的,他心中首选人物就是陈子云,朝中诸臣在萧衍心中像是过筛子一样过了一遍,没有让他满意的人。不到万不得已,他不想放陈子云出朝,没有陪他奕棋,有时手痒难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