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品>玄幻奇幻>重生之激情燃烧岁月> 第五十八章 斯蒂芬金的声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五十八章 斯蒂芬金的声明(1 / 2)

第五十八章斯蒂芬金的声明

“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麦克肯纳公司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虽是取自我的同名小说,但是本故事的创意均来自中国的李思明先生本人,而我本人只是执笔写成而已,这在我同名小说集的序言中已经说明了这点。这部电影能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剧本的提名,我感到十分高兴。但我本人郑重声明:此电影剧本的作者应为该片导演李思明本人。我不能将别人的功劳居为己有,特此声明!”——斯蒂芬金

这则发表在《洛杉矶时报》上的声明,又一次引起了所有媒体的关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紧急致电麦克肯纳公司,要求确认这则消息的真实性。因为提名这个环节早已过去,最终选票都已经截止了。如果万一当选,出现无人认领这一情况,就会让学院处于尴尬状态,而如果取消这个提名,很显然已经晚了。

“好好的,谦虚个什么劲啊!”李思明在腹中腹诽道。可是斯蒂芬金不这么想,对于他来说,他已经赚了,还赚名声,何乐而不为呢?

“我本人虽然提供了一点点创意,但是整个故事的叙述和丰富都是斯蒂芬金先生一人完成的,没有他构思和对情节地巧妙安排,就没有这个故事的存在,没有他的妙笔生花,这个故事就只是一个枯燥乏味的故事而已,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将一个故事说得如此生动有趣。因此,斯蒂芬金先生能获得这个提名,是实至名归。如果他最终获得这个奖项,我将代表他本人领取这个奖,这也是我本人的荣幸!”这是李思明及麦克肯纳公司给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正式公函。

李思明认为事情已经解决了,但是别人可不这么想。新闻媒体总是喜欢寻根问底,探究事情的所谓“真相”,将斯蒂芬金和李思明捧得天花乱坠,可以颁个“最富有高尚风格奖”。要么认为李思明是沽名钓誉,故作高风亮节,以赢得奥斯卡评审委员们的好感,可实际情况是评选早已结束了。这把李思明气得半死,但是李思明只能这种言论当作放屁,嘴巴长在别人的身上,防不胜堵,犯不着生气。

李思明虽然对记者没有好感,但是并不意味着他有必要得罪这些人,人家好歹好称无冕之王,在美国这个商业社会更是如此。他们可以让你一夜成名,也可以让你臭名昭著不名一文,李思明不想一夜成名,闷声发财是他的追求,当然如果能名利两收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不能好事全让你占了!”曾智曾经鄙夷道。

李思明当然更不想自己的名字,和金融诈骗犯或者哥伦比亚的大毒枭在报纸某版并列。所以,这个记者联合采访会只得举行。

这是《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电视台四家重量级的媒体的联合采访。李思明一副勉为其难的样子,让大卫弗兰克尔直翻白眼。

“李先生,首先祝贺您的两部电影和您本人共获本届奥斯卡13项提名!”《时代》周刊的记者杰克尼克尔森首先表示祝贺。

“谢谢!感谢评审委员们赏脸!”李思明道。

“请问李先生,您预计您以及您的电影将获得什么奖项?”洛杉矶电视台的记者约翰怀尔德问道。

“当然是获得应该获得的,至于应该获得什么,这是评审委员们应该考虑的。”李思明微笑地说道,打着太极拳,“而我只是一名导演,我也是新人呢!”

“那您认为您最可能获得哪一项奖?”梅丽尔惠勒问道,她是《纽约时报》驻洛杉矶的记者。

“我认为奥斯卡最应该给我颁一个奖,不是什么最佳导演,而是最佳新人奖。这个奥斯卡至今还没有,应该设立一个,我就牺牲一下,将我的尊姓大名贡献出来,就叫李思明奖!”李思明开玩笑道,几位记者哈哈大笑。

“既然您不正面回答我们的问题,那我换另一个话题,我想问得是,您在好莱坞的第一部电影,为什么会选择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要知道,监狱这个题材可不太讨好莱坞还迎!”杰克尼克尔森问道。

“我知道这个题材确实不讨人喜欢,尤其是好莱坞的喜欢。但是我觉得这恰恰是犯人们人生最黑暗的时刻,更能体现出人性的压抑、沉沦或者光辉。”李思明道,“其实我们人生中,也有许多这样的时刻,关键看你有没有一颗自由的心、希望的心!”

“那您对其它几部获最佳提名的电影怎么看?”梅丽尔惠勒问道。今年获得最佳影片提名的当然也是五部,分别是《甘地传》、《窈窕淑男》、《大审判》、《e.t.外星人》和李思明的《肖申克的救赎》,而原本的那部《失踪》被李思明给挤走了。

“能被提名都是好电影,我这部也一样。我不想抬高别人打压自己,更不想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几部电影中,我更欣赏斯皮尔伯格的外星人。他创造了一种类型的电影,那就是科幻加特技,这部电影并不是纯粹的科幻电影,它其实也给我们成年人许多启发。不过好莱坞目前并不太欣赏这类电影,如果斯皮尔伯格想获得最佳导演的称号,看来还需要从更有人文思想和深刻的社会背景的题材出发。”李思明道。

“那就说您断定他不会获得最佳导演小金人?”梅丽尔惠勒追问道。

“我可没这么说,什么事情不会发生呢?就像看nba的比赛,不到最后一秒,胜负还不一定呢!”李思明笑着道,他就怕记者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他的话。

“李先生,本台驻香港的同事说,您曾经是北京大学的教授,而且据说是从一名大一新生仅仅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成了教授。这很难让人理解,你能给我台观众们谈谈吗?”洛杉矶电视台的记者约翰怀尔德问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