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品>穿越历史>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58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58节(2 / 2)

“三百四十万两……”

朱由榔主动凑到王芷身边坐下

“梓童你说……如果拿出这笔钱来建学校怎么样?”

“建学校?”

朱由榔将自己的宏伟规划一一向自家媳妇阐述,把王芷唬的一愣一愣的。

王芷看着自己的丈夫,有点无语。

“四郎你知道这要花多少钱吗?”

皇后一听这想法,就觉得不靠谱,在全国普及教育,那得修多少学校,聘多少先生,花多少银子?

朱由榔心中其实也有些惴惴,两夫妻开始仔细计算起来

结果却是大出所料

好像真花不了多少钱

假如一个县建立两所官办小学,配备五名教师,全国大约两千多所,一万多名教师。每名教师按照九品官员的薪资来计算,每年耗费也不会超过四十万两。

再加上书本、教具、笔墨等物资消耗,每年一百万到两百万之间,完全可以解决。

虽说这样依旧算不上义务教育,但完成之后,每年两千多所小学,可以输出四十万以上文化人口。

虽然依旧无法覆盖大多数人口,但这样的进步也堪称巨大了。

而且日后随着受教育人口不断扩大,教师资源也越来越多,义务教育的成本也会逐渐下降。

朱由榔觉得,自己在有生之年,用十到二十年的时间,如果能完成让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提高到八成以上的伟业,就非常值得了。

下定决心之后,次日朝会,朱由榔向内阁透露了自己的想法。

内阁诸位宰执听完后,都有些哑然。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崇教化的传统,的确如此,但教化和教育是两码事。

儒家所谓的“教化”,更多是强调道德秩序,强调伦理关系的巩固,和后世的公民教育是两码事。

恰恰相反,自董仲舒以后,儒法合流,让每个社会成员都识字,都可以入学,在封建帝王们眼里,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

而朱由榔想做的,却是自古以来都没有的事情。

但大家也不算太惊讶,因为自光烈朝以来,非同以往的事情发生的太多了,归根到底,时代已经变了,朱由榔的政权不是从谁手里继承来的,而是自己打出来的。

什么狗屁宗法、祖训,很重要吗?

朱由榔打算先在几个省份建立一批学校,试点一下,反正都是皇室出资,内阁和大臣们也无所谓。

第一批五百所小学,主要集中在浙直和江西,教室、学舍都是现成的,之前不是抄了这么多家,没收了这么多地主大院,留着干啥?直接改改,作为各县小学堂的教室!

朱由榔让户部计算了一下,满打满算,初步投资四十万两,而后每年耗费二十五万两即可。

皇室每年从商税抽成以及海务公司的收入,大约在两百四十万两左右,完全负担得起。

等这一批五百所学堂稳定入学后,朱由榔就会继续扩张,直到让全国每个县至少有一个小学堂为止。

唯一比较麻烦的是教材的编写。

很显然,朱由榔想趁机和科举改革一起进行,借此推广新学。

他都想好了,可以规定,凡是小学合格毕业的学生,都享有童生待遇。以后还可以在府一级设立中学,毕业以后等同于秀才。

初步规划,小学学制为三年,科目很简单,只有四科,文言(语文)、数学、历史、格物。

文言主要就是识字教育和基础文化,数学则是一些简单的运算几何知识,格物则是各种基本科学常识。

而历史这一课的专门设立,是朱由榔听取了内阁宰执们的意见后,添加的。

历史教育是政治教育的基础,如果只将政治教育单独列出来,会显得过于空泛单调,不如将政治教育融入历史学科当中,作为学生的启蒙。

教育学生民族的历史进程,从而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

可是,如何编写出既准确,有水平,又能通俗易懂,易于自学,还能尽量压缩文本,降低成本的教材呢?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啊。

朱由榔将这一任务提高到国家战略的水准,重视程度丝毫不下于一场全国战争。由内阁负责,礼部牵头,翰林院参与,天子亲自审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朱由榔自己肯定没这本事,但他相信群众的智慧。

于是乎,让在整个南京城乃至全国士子都趋之若鹜的一件事发生了。

朱由榔以天子的身份,在《启民报》上亲自刊登文章。

注意,这里用的不是圣旨,而是以皇室身份,向全民传达意见。

这是破天荒头一遭,过去哪怕光复川陕这种大事都没有过。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