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快了快了!《神雕》我马上就更新!
闽北工业基地的事情,包国维并不太专业,完整建立起一个工厂基地,显然不是一些资料就可以做到的。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所以包国维找来了范旭东、项松茂、竺可桢这些大佬来帮忙。
事实证明,包国维的选择十分正确,有了这几位民国时期数一数二人杰的帮助,闽北工业基地已经初具规模。
包国维的能力有限,但他可以利用自己,所具备的,完全超越同时代的见识,去认识那些靠谱的朋友。
这才是他成事的最大倚仗。
大概了解一下进程,包国维对于竺可桢先生的工作表示了真切的肯定,并且做出了不太专业的指导。
即竺可桢教授以及范旭东先生,二者应该加强交流沟通,将闽北基地建设事宜贯彻到底。
在谈话之中,包国维表示闽北基地的建设,不仅仅关系到国家今后的未来,也是他们今后在各个势力之间斡旋的重要抓手。
包国维表示.
闽北基地的建设是长期的,并不是短短几个月就能够实现,包国维不期望其能够在几个月后的国难之中发挥作用。
可闽北基地的建设,一定可以对于今后的战争产生作用,特别是青霉素生产的问题。
包国维今天准备返回姑苏,所以交谈一番之后,便打算告辞了。
这一连串的消息,令竺可桢神采奕奕。
他将包国维送到门口,才想起什么似的说道。
“秉文,留步一下。”
“怎么了?先生还有什么疑问?秉文肚子里面可就这些墨水了。”
“自然不是。”竺可桢笑了笑说道。“我突然想起来,前段时间,迷上你的一部小说。”
“教授竟然也看小说?”包国维有些讶异,竺可桢教授看起来是十分正派古板的人,也会看小说消遣么?
“秉文,我竺可桢也不是什么木头,总归偶尔还是会看一些小说的。”竺可桢笑着说道。
他随即解释。
“我向来会看一些武侠小说,诸如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都是我极其喜爱的小说家。
听闻,这位还珠楼主与秉文相熟,那部《蜀山剑侠传》还是受到了秉文的指点?”
包国维愣了一下。
“《蜀山剑侠传》已然刊登了?”
“秉文你竟然不知?”竺可桢讶异地说道。“《蜀山剑侠传》可是在《萌芽》上面刊登的,我听闻这《萌芽》也是秉文你的手笔,你竟然什么都不知道?”
包国维有些尴尬地摸摸下巴。
他的事情实在是有点多,以至于不能什么都能顾上。
就如这《萌芽》杂志,当初是他在津门的一个后手,可这忙起来,几乎就忘记了《萌芽》发展的事宜。
说起来,他前段时间,也收到过还珠楼主李寿民的来信,那小子十分高兴的说,《萌芽》杂志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包国维无奈,只能将《萌芽》的事情记在心里,排在自己的日程上面。
看起来,还得去津门一趟,金陵是不是也要去一趟?还有闽北,要不要去看看?
说不准还能见到那位先生.
事情真的是有些多了,搞得包国维焦头烂额。
想了想,包国维抬头笑着说道:“怎么了,竺教授想要我帮你联系还珠楼主么?《蜀山剑侠传》的更新是不是不太勤快?您尽管说,我一封电报过去,好好数落一下这小子。”
竺可桢面露古怪地看了一眼包国维,许久之后才用一种有些怪异的语气说道。
“还珠楼主的更新不算快,可每一期都还算是有的,可另外一个人可是拖了大半年了。”
一时间,包国维就有些尴尬了。
他心里咯噔了一下,顿时升起了想要立即跑路的心思。
敢情这位先生是来找我催更的啊?
竺可桢用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盯着包国维说道:“秉文啊,倒不是我撺掇你写武侠小说,毕竟比起文学小说和经济之道,武侠小说又算得了什么呢?
可自你的《射雕英雄传》连载以来,已经过去了将近大半年之久,仍旧不见有下一部问世的苗头。
秉文你可还记得曾经对于读者的诺言否?
一个月拖一个月,如今已然有了半年之久。
身为一名小说家,理应是该为读者做表率的!
怎么能够如此言而无信呢!”
说起这段话来,竺可桢先生竟然露出痛心疾首的模样,看得包国维险些呆滞了。
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点过分了。
没有想到,《射雕英雄传》的催更党,竟然都可以通过竺可桢先生发声了。
可想而知,这是一群什么样子忠实的读者。
包国维知道,自己要是再不更新的话,保不齐真有人由爱生恨,来给自己寄刀片了。
好在,近来他基本已经完成了《神雕侠侣》的大半章节,是可以考虑更新的时候了。
所以,包国维一边拍着竺可桢教授的肩膀,一边还担心他太过于激动,安慰说道。
“快了快了,竺教授我你还不知道吗?从来都是说一不二,我担保就在这一个月之内,必然会更新下一部作品。”
“你可不能欺骗老夫,老夫平日里吃饭,可都要就着你的小说来。”
包国维脸上肌肉一抽,想着要不要提醒这位先生,一边吃饭一边看小说,并不是什么好习惯啊!
近几个月来,每到清晨,黄浦江上总是会出现一对师徒。
一般这个时间,江上的雾气还未完全被阳光驱散,犹如轻纱一般,笼罩着这座城市。
可他们犹如沪市其他底层百姓一般,便要赶着太阳出来之前,将一切布置好。
师父,身姿犹如一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松,脸上满是沧桑的皱纹。
远远看去便可以发现,这位老者左脚似乎有些伤病,一瘸一拐的模样,似乎是被什么重物压坏了。
徒弟皮肤黝黑,身上肌肉虬结,可也因为营养不良,身材显得十分干瘪。
两个人都是一副灰头土脸的模样。
他们将破旧的道具搬到黄浦江旁,在熙熙攘攘的街头寻了一处空地,默默摆开了架势。
周围都是嘈杂的叫卖声,还有汽车烦躁的喇叭声,以及一些呵斥的声音。
在二月里,黄浦江旁的江风依旧寒冷,可徒弟却脱下外衣,露出一身黝黑干瘪的肌肉。
他深深吸一口气,稳扎马步,然后缓缓起手,每一个动作都刚劲有力。
随着锣鼓的敲动,周围看客逐渐聚拢过来,有些是身着华丽旗袍的富太太,眼神之中带着几分好奇和不屑,还有粗布衣服的劳工,在偷闲治愈,眼睛里面闪烁着对于“热闹”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