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品>都市言情>中华大帝国> 第四十二章血战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四十二章血战九(1 / 2)

过,菲特列二世作为防护最强的战列舰,难道竟然抵战列舰的炮击吗?这个说法马上被德国专家所反驳了。他们的理论根据是

威廉三世前后各有两座双联装480mm主炮塔,其炮座露天部分是厚340mm的kcn/a装甲钢圈,等效于390-405mm的同时期美国classa装甲钢圈,保守估计其防护力也应该高于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炮座的439mmclassb匀质装甲钢圈,这是不了解装甲种类和质量差距的人想不到的。

炮座在舰内从80mm上装甲甲板到&gt220mm的kcn/a装甲钢圈,外围侧面受到145mm-320mm的kcn/a舷侧装甲和30mmwh内部纵向装甲的保护,总厚度为395-570mm,天部分。

任何从这一方向打过来的炮弹都很难击穿这一部分的装甲的保护,而正面的防护也是十分坚固的。威廉三世主炮塔旋转部分的正面是360mm的kcn/a装甲板,侧面是220mm的kcn/|。0mm的kcn/a装甲板,顶部由130-180mm的wh装甲板kcn/a装甲是为了对付数量众多的敌舰从左右舷侧方向夹攻而设置的,德国这样海军水面舰艇处于绝对数量劣势地国家都这样布置军舰炮塔装甲。这也是全面防护的一个部分。

正面360mmkcn/a装甲地抗弹能力等效于414mm-432mm的同时期美国classa装甲,不会低于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主炮塔正面的63mmclassa432mmclassb复合装|炮弹的直接攻击,怎么会出问题呢?

这个谜底也是在几十年后的那次海底探险后得到地答案,原来在炮塔前上方有一块厚180mm大约60度倾斜的wh匀质装甲板,承担着炮塔前立面33%左右高度的防护,在中远交战距离,这里的防御弱于|塔前立面的360mmkcn/a装甲板。并且拥有不低于后者的被弹面积,造成了装甲防御的缺陷。由于这一缺陷的存在,威廉三世主炮塔旋转部分的装甲防御水平大为降低。

所以当时菲特列二世地旋转部分被英国军舰击中多次,其中一发炮弹很幸运的击中了一个薄弱部分,直接在炮塔内部爆炸。资料还显示,当时此炮塔正在紧张的排弹,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这枚381炮弹爆炸,并且引燃了那枚卡壳480弹。结果两者共同完成了摧毁该炮他地任务。

考虑到当时德国人已经孤军奋战了将近10个小时,所以生卡壳的动作,这一假设被大多数人所认同。毕竟在现代激烈无比的大海战中,没有哪一场海战像这场那样。坚持了那么长时间,10个小时的超负荷工作让很多德国水兵累晕在地,不得不打吗啡来提神,就算人数可以轮休地英国人。此时也委顿不堪,两个国家的士兵此时已经不是凭借肉体在战斗,而是凭借精神在战斗。

据不完全统计,在凌晨2半到5点半的3小时内,双方共发射大口径炮弹1257发,考虑到在最初3小时内,双方发射4298发可以看出,双方经过激战之后,疲惫到了什么程度。

“当时我是供弹员,不过每次炮弹过来的时候,我都觉得全身无力,以前很轻易就能摆正位置的炮弹,到那时变得已经无法控制,我的双臂又酸又疼,好像几百根钢针查到里面了,不用看我也知道现在一定是充满了血丝。等到三分钟后我把炮弹摆好之后,我沮丧地发现,那枚炮弹无法被传送机接受,我只好继续努力,争取把炮弹摆到正确的位置”

摘自。

不过令人佩服的事,即便遭受如此严重的灾难,可是菲特列二世仍然没有受到致命的打击威廉三世级战列舰的主火力系统防护由上至下逐次递增,其顶部是220-360mm立面装甲的炮塔旋转部分,往下是340mm装甲圈的第一甲板上方露天炮座,再往下是外围装甲总厚395mm的第一至第二甲板中间段炮座,再往下是外围装甲总厚570mm的第二至第三甲板中

座,最下方是侧面装甲总水平厚度达到685mm的弹葯

尽管威廉三世的火力系统上部相对容易被破坏,但并不会因此影响下部的安全。越往下,敌舰的炮弹越难以击穿威廉三世火力系统的外围防护,而击穿上部的炮弹,爆破威力受到炮座内部多重水平隔层和炮座下部装甲内圈的阻隔,没有可能引起布置在炮座下部装甲内圈之外的主弹葯库发生殉爆。

这一次,德国人的谨慎救了他们一命,381毫米480米炮弹一起爆炸的威力虽然无比巨大,可是最后仍然没有攻破装甲总水平厚度达到685mm下方装甲,这一装甲模式在后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受到重创的德国军舰现在基本上只有一多半的战斗力,可是相应的巨炮威力仍然存在,之后在威尔士亲王号沉没1个小时20之后,英国人出现了有一个牺牲者,反击号战列舰十分不幸的吃了一480毫米炮弹,而这艘建造于早期的战列舰并不具备强大的防护能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