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想要获胜就必须做到以下要求
1、在行动时对于目的和兵力都必须尽量保持集中;
2在行动时必须采取最大速度。
我的计划地最大特色在于兵力分配方面。通过最准确的计算,我准备把东线方面的兵力彻底减弱,渐弱到只能保持最低程度的防御而不被敌人击溃。
东西两线德军兵力比为1:8,而在西线左右两翼地兵力这样,在西线德军将采取“左守右攻”的战略:在地理状况利守不利攻的左侧,以1/8军力吸引并抵挡法军一半地攻势,而在相对平坦的右侧。集结绝大多数的军力进行以巴黎为目标的迂回攻击。“
。鲁登道夫暗暗点头,作为一个战略军事家,施利芬的计划的要点在于
:通过比利时中部做一大迂回运动,兵锋指向巴黎西侧。德军兵力的右端从里尔附近突入法国,迫使法军主力向东南撤退,而德军则从其侧背进攻以歼灭法军,并且攻占巴黎。同时完成了两个战略重心:占领法国首都巴黎,消灭法军有生力量。
久经沙场地。鲁登道夫对这个计划有极高的评价,认为这是类似旋转门一样的动作,法军在德军左翼越深入,越用力向前推旋转中的一扇门,则另一扇门——德军右翼的回旋军力打击在法军背部的力量也越大。
从计划中可以看出鲜明的德国人特色——大帝所惯用的“打铁战术”又称“锤砧战术”即以一部分兵力当做铁砧,再以另一部分兵力(通常是最精锐的部队)当做铁锤,狠狠敲打敌人的侧背,于是敌军在夹击之下粉碎。
施利芬计划就是当时盛行的“攻势崇拜”和历史上的“坎尼模式”的结合物,异常的宏大、雄伟,如果能一丝不差地落实的话,法国将如二战一样在六个星期内被毁灭,历史将被改写。
但是。鲁登道夫在钦佩之余也有些担心,按照这个作战方法,不光德国人需要严谨的如同一部机器,就连法国人也要按照施利芬的脚步去跳舞,把战斗的结果寄托给不确定的敌人,这个当真是可以的吗?
“总参谋长,我认为这样的计划有风险,我们不能确保法国人也按照我们的计划去做。虽然上次我们做得很好,但是我们不可能两次站在同一条河流上,法国人比起三十年前专业的多。”
施利芬满意的点点头,对于这样的问题他早就想过很多次,自然是张嘴就来:
“我的假想是法军的第一步战略一定是先夺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因为这两个地方在普法战争中被割让给了我国,法国人一直耿耿于怀,必会倾其全力将其夺回,这样我军就可以以一定的军队左翼牵制法军,而强大的右翼则可以借道低地国家,即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包抄巴黎的西部,从而一举拿下巴黎。”
参谋总长的手,有力的砸了下来!就在这一天,法国人果然越过边境,全力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