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赋闲在家的,不是酒囊饭袋,就是饭袋酒囊。
几乎没有例外。
这就很难受了。
找一个有彻侯或关内侯爵位——起码也得是将来有机会封关内侯、彻侯的潜力股,并且这个人,还得具备担任亚相御史大夫的能力、资历,以及未来担任丞相的潜力;
这些条件综合起来看,真的给人一种萝卜岗的感觉。
可问题就在于:这个萝卜岗,压根儿就没有合适的萝卜能占坑……
好,这个问题,暂且抛开不谈。
往下看九卿一级,也是一大堆烂摊子。
——韩安国必须上三公,升大司空了,大农肯定得新找人;
而且这个人,还得是和农业方向相关的人才——至少不能是连农业是什么都不知道的门外汉。
除大农外,原内史拆分出来的另一部门:执金吾,也同样是个老大难。
最省事儿的解决方式,当然是让原先二千石的中尉,直接官升两级,和职位、属衙一起鸡犬升天,担任中二千石级别的九卿执金吾。
但问题就在于:大改制之前,中尉的位置本来就是空着的……
——先帝老爷子即位初,中尉是周亚夫。
后来吴楚乱起,周亚夫被拜为太尉,乱平又拜了丞相,之后不久便被政治雪藏。
先帝老爷子未雨绸缪,早早培养好的中尉人选:苍鹰郅都,也被刘荣外放到了雁门郡历练。
一开始,是给郡太守程不识做副手:郡都尉;
去年河套-马邑一战过后,程不识转掉河套,任朔方郡守,郅都也被提拔为一把手,做了雁门太守。
才刚做太守一年,直接把人召回来担任九卿,多少有些不妥;
而且刘舍也不希望郅都,按原历史的轨迹走官场,而是希望这位‘战克之将’,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走军方发展路线。
而郅都之后,先帝老爷子也曾为刘荣,预备下了新的中尉人选。
建陵侯卫绾。
当年,中郎将郅都升中尉失败后,先帝老爷子就任命了平乱有功,武勋封侯的卫绾为中尉。
结果后来卫尉出缺,刘荣没办法,只能把卫绾强提上九卿。
眼下,卫绾仍为卫尉;
虽然卫尉即将被踢出偏行政的三公九卿体系,但转入军队体系后,卫尉仍旧是中二千石的级别。
理论上,刘荣确实可以让卫绾平调,从卫尉转任执金吾。
但这无非就是拆东墙补西墙——卫绾做了执金吾,刘荣就得找个新中尉,缺口依旧存在,仅仅只是换了个位置而已。
更要命的是:刘荣最终需要面对的情况,很可能是执金吾、卫尉两个位置同时出缺。
——三公一级出缺的亚相御史大夫,刘荣唯一能想到的、基本满足条件的人选,只有卫绾!
卫绾未必完全合适;
但他绝对是眼下,最合适,同时也是唯一一个乍一眼看上去,不会让人觉得明显不合适的候选人。
所以,卫绾非但不能担任执金吾,甚至还不能继续担任卫尉。
至此,三公一级基本得到解决:丞相窦婴,御史大夫卫绾,大司空韩安国;
可九卿一级的缺口,却是越来越大了……
——大农得找人;
——执金吾得找人;
——太常得找人。
现有的其他九卿:少府石奋本就是权宜之计,继续‘权宜’虽也可以,但多少有些不合适。
准确的说,石奋这个少府,在少府顺利被拆分后,基本就已经完成使命了。
继续让他担任少府,就要拖这个被削弱后的庞大机构的后退了。
如此一来——少府最好也得找个人。
大理(廷尉)赵禹,干的挺好,不用换。
宗正刘辟强没说的——就算要换,也还是从他们楚元王一家,再找个德高望重的老辈子。
可太仆直不疑,却是无论如何都要换了。
这人,实在太老实了……
过去这几年,不知有多少鬼精的话头,趁直不疑这个老好人担任太仆,疯狂挖太仆墙角!
什么免费借马,出去搞租马行都还是好的;
动不动把借出去的马弄伤弄死,甚至是假装弄伤弄死,却又死赖着不赔,逼得让直不疑只能往上报‘意外’的恶劣事件,更是层出不穷。
这几年,直不疑也不止一次叫苦,说自己做不好这太仆,辜负了太宗皇帝、先孝景皇帝的信重。
所以——太仆也得换。
多少能让人好受点的是:直不疑只是不能做太仆,以及少府这种容易被人挖墙脚的位置。
原先在卫尉的位置上,直不疑就做得很好!
未来,让直不疑回到卫尉的位置,又或是去担任执金吾,都是不错的选择。
剩下的主爵都尉和郎中令——前者,刘荣老早就决定启用母族外戚:栗氏,看上去是已经得到了解决,但实际上,也是一笔烂账。
启用栗氏外戚,没问题。
相较于太宗皇帝、孝景皇帝,刘荣启用母族外戚的时间,甚至可以算得上是很晚了。
但问题就在于:栗氏外戚一族,唯一能拿的出手的栗仓,是栗氏家主栗贲的儿子。
那么,你天子荣,究竟是用舅舅栗贲,还是表弟栗仓?
——用舅舅栗贲,刘荣不高兴,而且事儿也办不好。
更何况主爵都尉新立,在很多层面,都要给后世‘开先例’;
而栗贲担任九卿,几乎百分百会把所有的经历,都用在给家族捞钱、捞钱,往属衙塞自家人上。
可若是用栗仓,栗贲又肯定会不高兴,觉得老子被儿子比过去了,甚至于说刘荣‘不尊重母舅’;
事态严重一些,便是东宫栗太后那边,也可能出现未知的变数。
过去这几年,栗太后规规矩矩的窝在东宫,没给刘荣添乱,刘荣自然是无比舒心。
但刘荣绝不会忘记人生中,那段被母亲支配的恐怖时光!
如此一来,就连最稳的主爵都尉,都生出了无比棘手的变数。
至此,新九卿当中,大农、太常、少府、太仆四个位置,都需要新的任命,且完全没有合适备选;
主爵都尉在栗氏外戚内部存疑。
执金吾重点考虑直不疑,大理、宗正不动,郎中令周仁也勉强凑合用着。
可即便如此,这庞大的工作量——尤其是脑工作量,都让满朝公卿大臣、功侯百官,都在飞速燃烧脑细胞。
御榻上的刘荣,自然也没能幸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