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于永乐请郑一刀吃米线。
郑一刀说自己打算回家吃饭。
于永乐道:“还在生我的气呢?”
郑一刀微微一笑道:“我有这么小肚鸡肠?”
于永乐道:“不要假装不承认。凭我对你凯子的了解,你平时放个屁我光听声音就知道一氧化碳的浓度。以前要是有人请客,话没说完你就已经答应在先。”
“哈哈,既然你这么说,我陪你一起吃米线。”
“真是得了便宜还乖,这个‘陪’字一点毛病都没有。”
吃米线的时候,于永乐将自己内心的疑问和盘托出,向郑一刀道出上午宋远安对自己的谈话:“他说要我注意自己的形象,说什么个人形象连着单位形象,简直一派胡言!我就纳闷了,我的形象就这么不堪,要他当面这么郑重的提醒我?”
“醉翁之意不在酒。我想他这样只是虚晃一枪,这样说话一定有他更深层的用意。”
“怎么理解?”
“不是我造次,鹌鹑的为人和口碑,你应该也是知道的。他一定想跟你暗示什么,这就看你的悟性了。”
“凯子,你说话能否直截了当地说?什么时候也变得这样老谋深算了?”
“那我就快人说快语了。我问你,你入职以来,有没有去看望过鹌鹑?”
“我上班时,鹌鹑还躺在医院里。何况那时我都没有认识他。”
“后面呢?真没有去他家拜访过吗?”
“我跟他又不是很熟,为什么要去看望他?就算要去,交情也没有到那个地步呀?”
郑一刀像办案的人找到了证据一样,有点兴奋,道:“问题就出在这里了。你有没有听说过拜码头的说法?你新进单位,不去他家里坐坐,在他眼里,就证明你眼里没有他这个人。礼无谓轻重,诚意最可贵,这也是做人的基本礼貌问题。”
“去!去!去!”于永乐摆摆手,似乎有点不耐烦,道:“我又不求他什么,也懒得搞那一套。况且,现在什么年代,你提两瓶酒一条烟去敲人家的家门,人家还不一定敢收呢。”
“所以说你还不够成熟。”郑一刀语气里的惋惜,颇有恨铁不成钢的味道,道:“哪只猫儿不偷腥,你不送礼,就武断人家不会收,这是典型的自以为是。哎,你把人情世故想得太简单了,走些弯路也是正常的,有些学费该交还得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