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品>玄幻奇幻>扬锋汉起> 第五零五章科举盛况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五零五章科举盛况(2 / 2)

这番话说中虞家父子的心思,刘裕要想坐稳江山,必然要世家门阀相助,至少在平灭杨安玄之前不敢大开杀戒,若是将来杨安玄真要被刘裕所灭,虞家再找机会逃往魏国不迟。丁全想了想,船厂之事要虞家大力相帮,决定把隐藏的秘密透露一点,道:“余姚离海边很近,虞公不妨做些准备,一旦有变及时通知吴掌柜,他会带人接应你们出海。大海茫茫,终有安身避难之所。”

杨安玄早在京口杀死水贼逐水雁时就留意到海岛的用途,曾命刘衷找寻逐水雁在海上的据点,桓玄进攻建康,刘衷就率麾下水师到此处暂避,后来才投奔襄阳杨安玄。

孙恩作乱三吴,就以余姚不远的舟山岛屿为基地,朝廷缺少海上征战的船只,才让孙恩兵败后逃回海岛休养生息。舟山群岛就在余姚不远,孙恩败亡后,刘裕曾命水师搜索海岛根绝匪患,会稽不少世家都曾动心利用这些岛屿,虞家也在两处可以住人的海岛上设有据点,走私些货物。

听丁全话中之意,显然雍公也是附近的海岛有安排,虞平脸上露出笑容,道:“如此甚好。等十一月海上风浪平静,虞家有两艘前往南洋的舟犮要归来,到时候愚会让质儿将船厂内的木料及工匠运往北青州。”

丁全大喜,举起茶杯以茶代酒,笑道:“届时愚会亲来,护送人员和物资前往。”

虞平举杯相和,颇为满意。推心置腹算不上,但彼此建立起信任,虞家多了些保障。

…………

襄阳,离考试的日子越来越近,城中语调各异的“之乎者也”声洋洋盈耳,城中茶楼酒肆,西市各大坊市有如过年一般,机灵人推个小车卖点吃食一天也能赚个百余钱。

最热闹的莫过于书肆,致远斋被前来的学子挤得水泄不通,印好的书刚摆上架就被一抢而空,经书好卖,连带着佛经也卖出不少。

事先杨安玄估计前来应试的人约在三千至四千之间,及至九月二十日报名截止,听到孔鲜禀报,前来登记考试的名单超过了八千人,其中参加进士科(六品以上才有资格)的六百一十八人,而参试举人科的寒士和普通百姓多达七千五百二十九人。

杨安玄既喜又愁,喜的是科举试能吸引如此多的人前来参试,足见其魅力,天下寒士苦九品中正制久矣,自己开了这个口子,也便吹响了九品中正制消亡的号角。

按照孔懿的建议,将此次科举分为进士和举人两科,照顾那些门阀士族子弟,而且公文中说得明白,进士科取中为官,举人科取中为吏,即便如此,对寒门和普通百姓来说也是难得的机会。

愁得是八千多人前来应试,原本准备了一锅粥就要改成两锅了。原本学宫空出来的居处不够用了,四人间变成了八人住,杨安玄还紧急下令在襄阳学宫空地搭建茅屋,供前来考试的寒士借宿。

八人一间的通铺上面有毡毯,条件不好却免了露宿街头,至于有钱人自可住旅舍或租赁住处,用不着杨安玄担心;一日三餐粟米粥不缺,中午这顿每人还发面饼一块,让不少担心忍饥挨冻的学子放下心来。

发现学宫图书馆可以借阅书籍,但场地有限每日只让千人入内,于是天不亮藏书馆外挤满了前来看书的人。有人拿了纸笔抄录,对多数人来说除了四书五经并未读过其他的书,甚至有人连接四书五经也未看全,或者说抄录完整。

孔懿没有回曲阜,而是住进了学宫中与郭高等人谈古论今,准备看过科举取士后再回返。

看到这么多嗷嗷待哺的学子,孔懿感叹不已,推广儒学任重道远。专程带着儿子孔鲜一家前往雍公府去见女儿孔鲜,商议将致远斋中卖售的经书免费赠送给学子。

冉氏有些不情愿,致远斋中经书有五六千本,公爹张嘴就送出,大半年的收益便投到了水里。孔鲜和孔苗两兄妹大力赞同,等杨安玄散衙回来,杨安玄自然愿意,还提议让印刷工加工赶制,尽量多送些出去。不过每人暂只许领一册,相互可以交换着抄录。

发放书籍的地方在学宫,闻讯而来的学子们在大成殿前排起长长的队伍,那些先行领到书籍的学子眉开眼笑地边走边看,与身边好友商量着互相抄录。

傅容紧了紧身上的衣服,他是江州鄱阳郡余汗人,是襄阳西市一家商铺的典计,得知襄阳科举的消息,当即决定参加考试,若能被取中,哪怕只做一名吏员,也远胜过典计。不过,傅容听说前来应试的人超过了八千,这么多人应试,傅容实在没有信心。

杜强来自成都府,他原本是毛璩治下的一名书吏,谯纵夺取成都后被任为越岑嶲郡会无县的县丞,朱龄石与檀道济将益州一分为二,杜强感受到雍军的强大,得知襄阳科举,思之再三决定前来一试。虽然自己已是名小官,但杜强敏锐地感觉到,通过科举考中的授官将来一定前程远大,远胜过自己在县丞的位置上熬资历。

和杜强一样心思的还有那位樊城议生魏宗,如今已是循行魏宗也认为通过科举能更好地改变命运,八千多应试的考生中有近百名低级的官吏。

杨安玄这几日忙得焦头烂额,他身边的书令史余应也在老师孔鲜的鼓励下前去应试了,余应向杨安玄禀报时称,愿与所学与天下士子一决高下。

八千余人应试的盛况,牵动着天下所有人的心,不说雍公治下,便是建康城中司马德文、刘裕、王谢等门阀纷纷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襄阳科举,魏主拓跋嗣也与座下八公多次谈论科举之事。

或欢欣,或期盼,或彷徨,或恐惧,无数人在等待着十月八日考试的到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