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品>都市言情>心理老师的日常生活> 第七十六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七十六章(1 / 2)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但是少有人能够坚持下来。李思源已经教导他们快一个月了,可是当李思源合上手中的书的时候,又发现小周在偷懒。

李思源把书放到了自己的桌子上,说道:“小周你就不能对学习上点心吗,每次都看到你在那偷懒。”

小周叹了口气,“我也想好好学啊,但是真的是太累了,让我休息一会儿再继续吧。而且不要说什么每次啊,我也就休息了几次而已。”

李思源见此突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说道:“既然这样我们五个人来玩一个游戏吧,我给你们五人每人出一道题,每有一个人答对便休息一分钟,怎么样?”

小钱听后说道:“老师你也太抠了吧,这样算下来最多也就五分钟。”

李思源一听好像也真的是这么个道理,而且他们大概率也就休息个三分钟而已,确实有点短。“不如这样,你们可以将休息时间积累起来,到时候一起休息怎么样?”

众人听后也没有什么意见,这样子做的话确实也还可以接受。

于是李思源便从自己给他们积累的题库里面抽题给众人回答,不过因为事先没有准备的缘故,只能给他们出同样的数学题。

这些数学题都是卷子里面的基础题,经过一个月的专门训练,小苗已经能够较好掌握。

数学题其实非常死板,特别是基础题,考察的知识点相对固定,做多了将解题思路记下来就行。

小苗的表现还算不错,原本他的成绩就是这里面最好的,训练了那么长时间之后,基础题也能做对个七七八八。其次就是小雷,虽然是体育生,但是对文化课的成绩也很上心,基础题的正确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至于小周,虽然平时没少偷懒摸鱼,但是正确率只比小苗低一点,这着实让李思源有点惊讶。

最后是成绩最差的小钱和小吴,正确率还是有些不尽人意,但是那些送分题已经熟练掌握,多练一下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为了排除他们记答案的嫌疑,李思源让他们把解题过程都写在纸上,然后让他们自行比对。

不过做了几道题李思源就发现不对了,这种基础题只要熟练掌握的话,一道题花不了五分钟的时间,就算是小钱和小吴不会做,也要不了太多的时间。

但是他们每完成一道题,自己就会奖励他们两到三分钟的休息时间,也就是说做题和休息的时间是五比三或者是五比二,这跟李思源预想的四比一还有一些差距。

没办法,李思源只能在后面追加规定,做对的人要把题目给做错的人讲一遍,这样不仅拉长了做题的时间,更让学生再次加强记忆。

弄了几次之后李思源察觉小钱有些浮躁,跟小吴相比,他在没有听懂讲解的时候过于沮丧。

李思源觉得事情的发展有点不对,拍了拍小钱的肩膀,“喂,冷静一点,哭丧个脸像什么话?”

“我感觉我给你们拖后腿了。”小钱低着头说道。

小雷听后笑出了声来,“你在说什么呢,我们是一个整体好不好?”

“就是,不是还有我陪着你吗?”小吴勾着小钱的脖子说道。

小钱只是苦笑了两声,没有说话,他还是觉得是自己拖累了他们。

几天之后这些学生有迎来了新的月考,每个人的成绩或多或少都有些提升,其中小钱和小吴的成绩提升最大。

毕竟在这之前小钱和小吴在考试的时候基本就是把选择题乱做一通就结束了,数学加理综加起来能不能拿六十分都要看运气。

但是这一次不一样了,单是数学就已经得了六十多分,直接提升了一个分段。甚至于很多老师都把二人当做浪子回头范例讲给学生听。

这可就把校长高兴坏了,只要李思源能够做出效果,自己就能拿着效果去堵那些人的嘴,顺便还能刷一波声望。虽然校长也对李思源的训练方法很好奇,但是他觉得这种事情也不是自己该问的事情,所以也没问。

其实李思源也只是运用了一些心理技巧而已。

每个人心中都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最低标准,就好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实在不行还能去工地上搬砖。但是那些人真的对自己的最低标准,真的对工地搬砖有什么了解吗?答案是否定的。

没有多少人真的去体验过工地的生活,也没有什么人对自己的最低标准有什么了解。当他们对自己的最低标准有一点最基本的了解的时候,他们应该就会稍稍抬高一下自己的标准。

像这种连续搬砖一个月的经历,绝对让众人对这份工作有更深的认识。不管是将这份工作当做是自己的最低目标还是未来的就业方向,对其基本情况足够了解才能让人做出理性的判断。

但是有时候理性的判断是不行的,如果单靠这个就有用的话,每个人都会成为好学生。

很多道理大家都明白,关键在于能不能长时间坚持。如果个人意志力不强的话,就需要依靠外界的力量了。而一个良好的团体对人的影响真的非常大,这也是为何考研寝室屡见不鲜的原因。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氛围同样重要,而李思源所做的便是为这五人营造这个氛围。

成绩出来的那一个晚上,五人像往常一样来到了李思源的办公室。不得不说,分数考高了腰板都能挺直。

不过五人进去的好像不是时候,李思源正在跟林晓可聊视频。

李思源看到他们来了,跟林晓可说了一声便结束了通话。

小雷看到这幅情景,说道:“真是的,才刚进来就被喂了一口狗粮。”

“臭小子说什么呢,我们只是普通朋友。”

“普通朋友天天晚上聊视频,说出来谁信啊。”

这个问题其实李思源也早就认识到了,但是也没有多想。想多了反而容易出错。见五人也来了,李思源说道:“虽然你们这次考得不错,但是接下来还要继续努力啊。特别是小钱和小吴,虽然你们进步最大,但是也只是拿了最容易拿的分而已,现在也还不是放松的时候。你们几个人也不用担心,成绩提升是一个缓慢的过

程,贵在坚持。”

接下来的几个月李思源都是在办这事。经历过几次月考之后,那些学生的成绩都稳步提升,虽然还是不太够看,但是成绩提高的事实就摆在那的。

每次考试前李思源都会把那五个人聚在一起,按文理科分开交换观看对方的笔记。

为了能让对方看得懂,李思源要求他们把字都写清楚,而想要写清楚就必须慢下来,在记笔记的过程中留下更深的印象。

而且这几个人经过那么长时间的相处,各自之间都非常熟悉,还经常会给对方挑毛病。再加上本身实力都差不多,有的时候一个知识点都记错的话还得靠李思源在网上搜索进行裁定。

李思源在心理辅导的时候也给了他们很多心理暗示,用自己的权威性对他们进行表扬,激励他们的自信心。而且全校就只有他们五人来此接受心理辅导,在潜意识当中他们已经或多或少地觉得自己跟其他人不同。

就好像尖子班的学生虽然不会在口头上看不起普通班的学生,但是潜意识中认为自己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理所应当。这种鄙视链在学校当中,甚至于其他领域都非常常见。

人们为了维护本身地位所愿意付出的努力比人们想象中的要大得多。

而这几天校长是笑的最开心的,因为这一次校长赌对了,至少心中的石头总算是放下了。不过校长觉得有些吃亏,如果把五个好苗子交给李思源指导的话,说不定真的能弄出来一个状元苗子。

李思源要是知道校长心中是这个想法,绝对连夜跑路了,这是真的不把老师当人了,完全把老师当神来看待。

经过这次事件之后李思源决定低调行事,慢慢淡出人们视野总比身败名裂后再退出强。钱不钱的都无所谓,平平安安才是真。合同马上就要到期了,别到时候“晚节不保”。

不过李思源的突然加入确实打乱了学校里面原有的教学环境,很多学生都来李思源的办公室向李思源取经。弄到最后李思源实在是没办法了,让那些学生暑假的时候去工地上干活,这样就能好好体会。

不过一些学习方面的问题真的难到李思源了,李思远对教学确实是一窍不通,面对学生的一些问题李思源也只能回答个大概,像那种直接询问学习技巧的问题,李思源也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没办法,李思源只能采用公告栏的方式回答了部分问题。

高自尊者关注自己的优势,寻找机会发挥优势做到杰出,最终提升自我;低自尊者则倾向于找出自己的缺点加以纠正,以做到胜任、避免失败。正如施耐德所认为的那样,每个人都有自卑感,有人会努力上升,使自己实现优越,也有一些人则是自我催眠,让自己看起来很优越。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很多。有很多人会购买苹果公司的产品,尽管这些产品超过了他们的消费水平。他们并没有把自己生活的重心放在提高自己的收入上,而是通过购买苹果的产品让他们看起来收入很高。当然,这类现象还是浮现于表面,很容易被人们认识和纠正。真正可悲的是很多人都已经将此内化为自己的生活风格,自身还毫不知情。被父母宠坏了的孩子极具代表性。这些孩子的优越目标就是让自己成为人群中的焦点,毕竟他们在自己的家庭中就是如此。但是当他们进入学校之后就会发现自己不再受到关注,于是就开始哭闹。毕竟在这种孩子的认知中,哭闹是获得关注的最好的方法。但是当你问这些孩子为什么哭闹时,他们不会这么回答。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小孩会说自己想回家、想妈妈。但是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刚入学的小孩身上。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小孩已经能够适应学校的生活。而被宠坏了的孩子在哭闹时说自己想妈妈,实际上想要的成为焦点的感觉。当然,并不是所有被宠坏了的小孩都会一直哭闹,小孩并不笨,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这一办法并不实用,有一些小孩会出现退行的形式,如睡觉尿床。这是由其内在的心理防御机制所导致的,不纠正其错误的思想观念,这种情况就难以消除。当然,并不是所有被宠坏了的孩子获得关注的方式都是惹麻烦,一些孩子会发现成绩好的小孩更容易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所以这些孩子会开始努力学习,获得关注。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错误的行为观念是不可取的,一旦这种外界的关注消失,就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冲击。每个人都有自卑感,任何人都无法达到绝对优越。但是在人们追寻自己的优越目标时,有些人会学习如何让自己变得优越,有些人则只学会了如何让自己感觉很优越,有意或无意地催眠自己。但是这种催眠是无效的。客观环境依然存在,依然会激发自卑感。这种自我催眠的补偿性的行为只会让人逃避问题,而逃避的最极端的方式就是自杀。不难发现很多自杀者都将过错归结于他人。例如高考之后很多人自杀的原因是高考失利,表面上高考失利貌似是个人的问题,但是实际上他们的说辞往往会设计到辜负父母老师的栽培和期望,无颜面对父母之类的话,这就是他们将自己自杀这件事情的责任推脱于别人的说辞。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