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有点忌惮的看了张居正一眼,犹犹豫豫的问道。
“不知道先生要什么圣旨?”
宋青书指着张居正手中的金鞭,笑道。
“既然政务交给了张居正,那他这手上的打王金鞭,便上一个上可打昏君奸佞,下可打叛乱谄臣的权利吧!”
杨广明显露出了不情愿的神色。
昏君可不就是他咯,这不是请了一杆金鞭子来打自己吗?
看着再无先前桀骜之气的杨广,宋青书调侃道。
“他那鞭子,先秦有伍子胥、商鞅、韩非子用过、隋后也沾染忠臣碧血!
你要真挨上一鞭子,那也是你的荣幸!”
杨广听着那一个个大名,只觉得头皮发麻,张居正的头上仿佛都多了一层光,严师铁相的光环。
“哈哈哈,先生说笑了,不就是一道圣旨嘛,朕这就下,这就下,正好要准备祭祀大礼,朕这就把虞世基喊来!”
要说杨广这时候的文臣,也不是一个人才也没有,一个虞世基,一个封德彝,一个裴世矩,用的好,都是宰辅之才,用的不好嘛~
很快,虞世基便来了,这是一个文质彬彬,气度儒雅的文士。
大业八年他晋升为金紫光禄大夫,曾跟从炀帝出征高丽,后来时局动乱,数次劝谏炀帝下诏停止征伐,并发兵屯洛口仓,以备不虞,未被采纳。
心知炀帝好大喜功,不可谏止,又因为高颎、张衡等人相继被杀,担心自己也步人后尘。
后来虽成了隋炀帝的近侍,但也基本唯唯诺诺的办事,不敢有任何忤逆皇帝意志的地方。
大业十四年,宇文化及在江都兵变,杀隋炀帝的时候顺手把虞世基也杀了。
虞世基一进来,宋青书便能够感受到他身上浓郁的打工人气息,老实本分,有想法面对跋扈刚愎的领导,只能默默做好手头的事情。
摇了摇头,看着杨广说道。
“这么一个人才,你都不用信任使用,听不进劝,活该你丢江山啊!”
虞世基看了看宋青书,虽然很惊讶于他的大胆,但是刚刚过来的时候,已经有其他皇帝内侍告诉他江都宫里发生的事情了。
这位看起来文弱书生一样的老臣,并没有惊慌,只是眼眸中带着忧虑。
“臣虞世基拜见陛下,拜见皇后娘娘!”
目不斜视,并没有半点对宋青书示好的意思,这的确是杨广的忠臣啊。
杨广不会惭愧,有的只是羞恼,连忙叫起。
看了宋青书一眼,直接掏出了自己的印玺,对虞世基说道。
“行啦,爱卿,你来草拟两份圣旨,明发天下。
一是拜武当仙人宋青书为国师,见官大一级,可以干涉所有军政大事!
二是拜张居正为太傅,统领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总理国政,加赐打王金鞭,可上打昏君奸佞,下打叛乱谄臣。”
虞世基一楞,这不是开历史倒车吗?
连忙开口劝谏道。
“陛下不可,这国师一职倒也无妨,可是这太傅一职,太过位高权重,会威胁陛下的皇权稳定!”
这倒是个忠臣,看出问题,强忍着心头对杨广的恐惧,提了出来。
隋炀帝时期,他进一步理顺固定了三省六部制度。
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成为中央的主要机构,其中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这种制度安排使得三省的长官都成为了宰相,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制度安排使得三省的职能明确,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隋朝的中央行政体系。
通过这种制度设计,隋朝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现在,突然像东汉那样来个太傅总领国政,不是相当于把分立的相权,又归拢成了一起,成了一个加强版的相国。
那可是能够比拟春秋战国时候,吕不韦那样强大的权力。
到时候皇帝直接被架空了,废立恐怕也只在这太傅一念之间吧。
“皇权,朕还有几分皇权?
张居正是来帮朕收拾烂摊子的,朕不妨告诉你,他是能够比肩韩非李斯那样的大才,今日朕的印玺便交给他保管了,你且配合吧!”
说着,杨广还真的就从怀中,解下了他那明黄色的印绶,递给了张居正。
虞世基看的目瞪口呆,看了看面色威严,满是正气的张居正倒是心里多了几分踏实。
但这不像杨广的作风啊,陛下,你是不是被挟制了,要是被挟制了你就眨巴眨巴眼睛。
臣会想办法前来搭救你啊!
可惜,只有宇文化及的尸体,在一旁凉着提醒他,今天江都宫的事情水深着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