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品>玄幻奇幻>我与那位尚书大人> 第62章 仪礼之争,张白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62章 仪礼之争,张白垚(2 / 2)

永靖帝却叹了口气,说道:“他若能明白这些道理就早该明白了……咳咳……朕一直担心,以靖王这性子,若来日由他继位,怕是武均便不能保全。”

黄纬心知这或许就是永靖帝迟迟不立靖王为太子的原因。

可这立嗣的话题实在危险,黄纬不敢接话,于是岔过话题,说道:“陛下仁厚,难怪会留那魏谦一条性命。”

听了黄纬的话,永靖帝反而觉得憋闷,冷哼道:“里里外外,竟没一个让朕省心的。朕若真想发落那姓魏的,不过是一道旨意的事。然而,且先不说工部如何应对,礼部那头定要先闹出事端来。”

黄纬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可是顾及着大宗伯?”

而提到赵崇明,永靖帝冷厉的眼神不觉间竟柔和了几分,说道:“朕的这个侄儿,却不像他生父那般寡情狠心。今日廷推之上,你也不是没见着,他为了那个姓魏的,竟然敢将朕和六部堂官尽皆晾在殿上,朕要是下旨取魏谦的性命,他又岂会干休?”

“陛下言重了,大宗伯到底是知晓轻重的,后来他不也是得了陛下的允准,方才敢出宫去的吗?”

永靖帝挑了挑眉,反问道:“你以为朕不许,他便不去了?”

黄纬不禁愕然,好一会后才感慨说道:“这天底下,怕是再也找不到第二人能得陛下这般垂怜了,就连老奴都着实是羡慕得紧呢。”

永靖帝眸光悠悠,回忆道:“想他进宫那年还不到五岁,虽然是养在太后宫里,却也是朕亲眼看着长大的。当年杜氏一事,朕着实是恨极了恭王,一时意气,这才迁怒于他。恭王和杜氏固然该死,可对他,朕总归是觉得有所亏欠。”

黄纬趁机说道:“陛下顾念昔日情分,眼下正好有一事,事关大宗伯,还须得向陛下禀明。就在老奴进殿前得知,大宗伯府里的家仆进了皇城,去太医院将沈院判请了回去。”

永靖帝对这件事无半分惊讶,只问道:“可有人跟着?”

“除了两名暗线外,还有东厂的探子随行。”

永靖帝点了点头,又道:“不过既然见了外臣,那沈鸿儒就不能再用了。”

“那依陛下的意思是?”

“沈鸿儒到底是照料了朕多年,再说,当初他父亲也是替宫里受过而亡,朕自是不好再苛待于他。也罢,让他去南京吧。”

“老奴明白了。”黄纬在心底舒了口气,转而想起另一件事,开口说道:“是了,还有一件事,须得陛下定夺不可。”

“还有何事?”永靖帝也是真的乏了,话里渐有不耐之意。

黄纬从袖子里摸出一份折子,双手恭敬递上,小心说道:“是关于给杨雍追谥一事的。抚州同知张修之经由江西通政使司上疏,说杨雍在位时威权震主,擅政专横,不可冠以‘忠’谥。”

永靖帝并没有查看那封奏疏的意思,而是眉头立皱,心中觉得有些奇怪:要说官员上疏讽议,原本都是寻常之事。但抚州同知只是五品的地方官,并非言官,不然也不会走通政使司的言路,而且照往日的惯例,像这等的小事早在内阁票拟时便先打发了,更别说还能经由司礼监的手送到御前来。

但永靖帝只一凝神,便想到了其中关节所在,于是问道:“这个抚州同知是什么来头?”

见永靖帝没有动怒,黄纬暗暗松了口气,回答道:“回陛下的话,这个张修之乃是前任阁老——文襄公张茂恭的长子。”

一听是张茂恭的儿子,永靖帝心下立时恍然,接过折子,随意翻看了一番,口中说道:“看来……他这是替他父亲申诉来的。”

黄纬继续说道:“陛下圣明。其实说起来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关乎两位社稷名臣身后的名声荣辱,我等也不好轻易答复,只能仰仗陛下圣裁了。当年为了给先皇议礼,张茂恭和杨雍两派相争,势成水火。世人都以为张茂恭是凭借着议礼之功,方才得谥‘文襄’。去年,陛下追谥杨雍“文忠”的消息昭告天下后,士林与民间不免生出些飞短流长来,有甚者说:陛下此举意在指张茂恭虽有‘襄’君之助,却无‘忠’君之实。张修之身处地方,想必是听了不少风言风语,这才上疏御前,要为他父亲抗辩争名。”

永靖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一时间没有言语。

黄纬所说的“议礼”一事,是永靖七年掀起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斗争,当时朝堂上下,几乎无人不被牵扯其中。而这场轰轰烈烈的斗争的起因竟然只是张茂恭的一封奏章,张茂恭在里头说:永靖帝虽然是以旁支继位,但却只是继承皇统,而不是继承宗嗣,也就是所谓的‘继统不继嗣’,因此永靖帝应该称生父为皇考,而称弘德帝为皇伯。

这封奏章一出,朝野上下一片哗然,惹得弘德朝留下来的一众老臣们群情激愤,之后便开始了一场长达五年的议礼之争。

张茂恭虽然在这场政治斗争中遭到百官的群起攻之,但也借此获得了永靖帝的垂青,在最初遭到贬谪后的不久便开始一路青云直上,不到三年功夫竟从一个户部郎中越级擢升为礼部侍郎,入阁后更是自成一派,与杨雍分庭抗礼。

最后这场议礼之争,结束在了永靖十二年的秋天,以杨雍罢官流放的结局收场。

也正是在此之后,永靖帝才真正执掌大明的皇权,乾纲独断。

念及往事,永靖帝眉头更紧,他没想到这桩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竟让自己这个天子也颇感为难。依照本朝谥法,文正最高,其次文忠,再则文襄。此前他下旨追谥杨雍“文忠”时,确实没有考虑到张茂恭这头。君无戏言,要想撤回杨雍的追谥是断无可能的,而若要给张茂恭抬谥就更加麻烦。

永靖帝心中烦乱,直接甩了折子,冷冷道:“当初朕又何尝不想给张茂恭定谥‘文忠’。可奈何张茂恭此人德行有亏,又因漕海之争失了朝堂上大半人心,难孚众望。就连‘文襄’一谥都是朕下了中旨,才强行为他挣来的。咳咳……如今倒好……反而教朕落了个不是,还让世人以为朕苛待功臣。”

黄纬不由心想:张茂恭之所以“德行有亏”,不过就是因为借议礼之争投机媚上,得以幸进,说到底还是因为永靖帝。当然,黄纬的这点想法只能烂在肚子里。

见永靖帝已经生了怒气,黄纬忙劝慰道:

“陛下万勿动怒。其实陛下对张阁老的恩德又何止在定谥一事上。就说改漕开海一事,当时闹得民怨沸腾,上下离心,后来全赖了陛下为张阁老费心周全。而张阁老没世之后,陛下更是极尽哀荣,赠太师一衔。要老奴说,陛下已经是善始善终,全了君臣一场的情分。”

黄纬这番话正说到了永靖帝的心坎上,而永靖帝的语气又愈发狠厉了几分,道:“要说这善始善终,实在是千古以来君臣间最难达成的事。当年杨雍在前朝权倾一时,后宫又有孝康皇太后垂帘秉政,朕那时坐在金殿龙椅之上,几与傀儡无异。若非张茂恭替朕据理力争,朕与皇考的父子名分当真是殊难保全。朕一直感念他的功劳,所以让他接任为内阁首辅,然而……咳咳……咳咳……”

永靖帝又弓下背,剧烈咳嗽不止。黄纬想上前伺候,却被永靖帝摆手挥退。

待平顺了胸口浊气后,永靖帝才虚弱地继续说道:“至于后来的事,不提也罢,不过即便张茂恭在政事上屡次违逆朕,朕亦许他致仕荣归,衣锦还乡。他虽然有负于朕,可朕却不能不许他一个善始善终。可是,如今连他的儿子也要来为难朕,实在可恨!”

永靖帝的话让黄纬背脊发凉,不禁生出些物伤其类的感慨来。思忖了片刻后,黄纬说道:

“依老奴愚见,张修之只在奏疏中直斥杨雍的品行,而并未言及父辈的功劳,好向陛下挟恩图报。想来张修之也不敢让陛下为难,非要讨个是非公允不可。只是张修之身为人子,若是不上这封奏疏,反而会遭人非议,落个不孝的名声。陛下原也不必理会他,倒不妨将这封折子留中不发,只下诏表彰其人的孝行,如此一来,既能成全张修之的孝心,也能为张阁老正名,好堵住外头的悠悠众口。”

永靖帝觉得黄纬的建议颇为中肯,于是挥了挥手中拂尘,将心中的怒气平复后,吩咐道:“也好,那便着翰林院拟旨,遣使去湖广,替朕谕祭张茂恭。至于张修之,他既是从五品同知,便升任为四品知府,直说朕感念他孝行可嘉,兼而遐思其父,悼久不忘。”

黄纬立马躬身领旨,口称“万岁圣明”。

永靖帝转头又想到一件事,开口问道:“朕记得你曾提过,张茂恭还有一位幼子在朝中为官。”

黄纬答道:“回禀陛下,此人如今正在詹事府任职,还兼着国子监司业的差事。”

“那便一并嘉奖了吧,省得再有人妄议朕厚此薄彼。”

黄纬面上渐有尴尬之色,连忙解释道:“这……怕是不妥,陛下有所不知,此人是张阁老的幼子不假,但却是张阁老与一位姑子私通所生,因此并没有在张氏族谱上录名,而是寄养在岳州张氏的一位远房族亲名下。”

永靖帝闻言一怔,不禁有些啼笑皆非,片刻后感慨道:“要说张茂恭为官也可谓是清廉正直,当初不知有多少言官对他攻讦构陷,可到底也没能挑什么大错来。可偏偏在这些小节上落人话柄,以致晚节不保。”

黄纬附和道:“陛下所言甚是。”

永靖帝又问道:“既能在詹事府挂名,看来张茂恭的这个私生子倒比他的那位长子要争气许多,也不知是何名姓?”

黄纬答道:

“此人唤作——张白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