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品>女生频道>我有一个小世界> 第一千四百二十二章 脉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一千四百二十二章 脉诊(1 / 2)

中医四诊法历史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四诊法就已经出现了,春秋战国时代的民间医生扁鹊,很明确的提出了中医四诊法!

据《史记?扁鹊传》记载:有一次扁鹊行医到晋国,正遇上赵简子患重病,已经昏迷5天,不省人事。%他的亲人和幕僚非常担心,请扁鹊来给赵简子治病。

扁鹊通过切脉,察觉赵简子的心脏还在轻微跳动,又通过问诊,了解到当时晋国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于是断定赵简子是由于在政治斗争中用脑过度,一时昏迷,并没有死。

经过扁鹊精心治疗,3天之内,赵简子的病就好了。这说明,扁鹊非常精通四诊法。

中医的四诊法还有深刻的科学基础。中国古代医学经典《内经》上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这就是说,人与外界环境是统一的,外界环境对人体机能的活动有影响。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一定的自然环境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环境有着物质的同一性。

自然环境对人体机能的影响涉及到许多方面,如季节气候的变化,区域环境的差异等等,就连一天24小时的变化对人体机能的活动也产生一定的作用。

《内经》指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也就是说。人体内阳气的活动呈现出规律性的昼夜波动,而这一变化趋势与现代生理学研究所揭示的人体温度日波动曲线是十分吻合的。

现代时间生物学研究表明,几乎人体所有的机能活动都有着似昼夜的节律性变化。科学事实证明,古代中医学的认识是很正确的。

至于剧烈的社会环境对人身心机能的影响就更大。上面谈到的那个赵简子,因为在政治斗争中用脑过度而昏迷不省人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所以,中国古代医学家很重视问诊。通过问诊,了解患者生病的外界环境,有助于寻找到病证的根源和病变的本质。从而确诊。

古代中医学还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脏腑器官、组织在生理和病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有诸内,必形诸外”,也就是说。机体的外部表象与内部情况存在着确定的相应关系。

这就决定了医生可以通过望诊、闻诊、切诊。观察患者外在的病理表现,揣测内在脏腑的病变情况,从而确诊。

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中国民间医生扁鹊所总结出来的“四诊法”,完全符合现代科学中的整体方法、系统方法、辩证方法等理论,这不能不令人敬佩。

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传统方法,而针灸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在世界医林中,针灸术可以称得上是一株最古老的奇树。说它最古老,是因为它起源于人类的童年。

生活在距今约50万年前的“北京人”能够制造尖状石器和骨器。懂得了用火,这不仅对人类谋求衣食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人类战胜疾病有重要意义。因为尖状石器、骨器和火的使用,为人类提供了原始的医疗器具。

千百年来,我国的脉学一直在百家争鸣中前行。

在中医四诊法里面,最为实用,所有中医必须掌握的就是四诊法里面的切脉,也就是诊脉。一个真正的中医,只有切实的掌握掌握诊脉这种手段,他才能够有资格给人看病。

诊脉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

临床上主要掌握脉诊的时间、病人的体位,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每次按脉时间,以每侧脉搏跳动不少于50次为限,同时要了解健康人脉象的变化情况,才能正确地进行脉诊。

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甚至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他把我国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并不确切。

据历史记载,我国脉诊的渊源很古,例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已经讨论了脉诊。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脉诊有许多详细论述。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也有用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材料。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到了汉代,脉诊就更加普遍了。《史记》记载的另一位名医淳于意(又叫仓公,约前205—?)就曾跟从他的老师公乘阳庆学习脉法达三年之久,并且接受了公乘阳庆传给他的《扁鹊脉书》。

从《史记》记载的淳于意看病的“诊籍”(病案)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看病必先诊脉。

在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可以看出脉诊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综合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了《脉经》一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书中把脉分为二十四种,对每种脉象作了说明,并且叙述了各种切脉方法和多种杂病的脉症,把脉诊和病症进一步结合起来。使脉学成为更加实际的学问。

此后,我国古代脉学著述不断增多。

许多名医都精通脉学,例如。明代的李时珍对脉学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公元1564年)等书。

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以前脉学著述已不下一百多种。其中虽有重复,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国古代脉学的发展。

诊脉又称切脉、按脉、持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而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相关。病位浅在表则脉浮,病位深在里则脉沉;疾病性质属寒则脉迟,属热则脉数;邪气盛则脉实。正气虚则脉虚。

脉诊在临床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如久病脉缓,是胃气渐复病情向愈之兆;久病脉洪,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

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数,烦躁,则病进。

脉诊的方法有3种:1遍诊法。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见三部九候)。

2三部脉诊法。即察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也有加上足少阴(太溪穴)以候肾的。

3寸口诊法。即诊察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遍诊法和三部脉诊法已很少采用,只在危急的病证和两手无脉时才诊察人迎、趺阳、太溪,以确定胃肾之气的存亡。

当然。在进行脉诊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一些要点。

: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经络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因为清晨时间病人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

但也不是说其他时间就不能诊脉,汪--机认为:“若遇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必以平旦为拘也。”总的来说,诊脉时要求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

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平静,诊室也要保持安静,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病人情绪的波动,并有利于医生体会脉象。在特殊情况下应随时随地诊察病人,又不必拘泥于这些条件。

:要让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以便于切脉。不正确的体位,会影响局部气血的运行而影响脉象。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