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看起来衣冠楚楚,待人接物非常礼貌,可是背地里却会干出通奸、偷盗、造谣的事情来,但是他们却自持自己是有道德的人,而外人也经常被这些表面的礼貌所欺骗。”“他们甚至会发明更加完备的礼仪出来,靠着这些礼仪来粉饰他们龌龊的内心,小人一般的行径。刻意在外彰显,表现自己,夸耀自己的德行多么高。”
“实际上欺上媚下,骨子里最是看不起穷人。”
“而有些人看起来动不动会说脏话,对待父母有时候甚至会暴呵,但是父母衣食住行从不短缺,时常也会嘘寒问暖。”
“但是他们言语粗鄙,行为暴力,殴打辱骂这些事他们也在做。可是等到国家有难,他们会第一个冲出去;即便自己身上没有财物,看到某地发生了灾患,也会慷慨解囊。”
陈平的话,像是洪钟一般,狠狠地打着这些五经博士们的脸。
淳于越听着陈平的话,那一刻他有些理解为什么年轻的皇帝会喜欢这个长相俊美非凡的小年轻了。
扶苏则始终静静地望着陈平。
很多时候,扶苏都能在陈平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身份卑微、怀才不遇、屡试不第那种滋味,他可太懂了。
陈平所看到的不公,也是他过去所看到的。
这个世界根本就不是非黑即白,但是总有人初出茅庐想着去分个黑白。
如果你执着了白,那么就会和黑产生矛盾,就会陷入一个对抗的境地。
只有老子流传于世的智慧,在这件事上能帮助人更好的面对。
司马毋怿本来对陈平那是诸多的不理解,现在,他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位穷乡僻壤之地诞生的才士,他感觉陈平身上散发着一种什么光。
今天这样的辩论,按理说他一个尚书令不敢出言,但是陈平还是出来说话了。
因为冲动,陈平最厌恶的就是儒家那帮人满口仁义道德。
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底层百姓的饥寒交迫、人情冷暖之事。
就像是秦始皇一样,做皇帝太久了,忘记了庶民都是怎么过日子的。
秦始皇和这些大儒们、许多高官们都一样。
他们虽然发心很好,但是长久优渥的生活让他们已经和现实脱节,并且脱离了基层群众,说话做事让人听起来就很可笑。
陈平说罢,满堂寂然。
这些博士们这下倒是没话说了。
淳于越站出来说,“衣食足,而后知荣辱啊。要解决这件事,恐怕还是得让民众变得富裕,之后再教育什么是对错荣辱,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善恶之分。”
陈平听到这句话,甚至有些想哭。
他们读了十几车书后,竟然觉得底层的民众就像是牲口一样是没有思维的吗,是非善恶,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最朴素的道德观念,从生下来,就自己有。
怎么到了他们嘴里,这些道德要到了人来教的地步。
“这个世界,需要治理的是那些道德败坏的人,要重建起人与人彼此之间的信任。这是陛下亲口说的。”
“再回头让民众富裕的议题上,有什么意义呢?难道说,过去商朝不够富裕吗,周朝的物质文明不够发达吗?可是最终享用果实的,都是上位者。”
“更何况,大道自然,为什么要强分荣辱,强分有德和无德。”
“老子曾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法令越是严酷,盗贼反而更多。”
老子对道德的定义,是最得人心的。可是这些话,却很容易触怒一些博士。
比如周青臣,他感觉陈平今天是故意在点他,在指桑骂槐。
但是他抬起头来,正襟危坐,仿佛和没事人一样的大儒们还都安坐着。他们看待陈平的眼神,仿佛是在看过去他们的自己一样,又仿佛是看自己的后代。
周青臣只能忍气吞声,把头埋下了。
今天这些大儒们,那可都是当初扶苏亲自去了稷下学宫大开辩论,官学融合最后挑选出来的真大师。
大家完全能够理解陈平的心情,因为在场也有很多大儒他们过去有着和陈平一样的经历。
叔孙通对陈平这番话大为赞赏,“尚书令所言,字字珠玑啊。名为道德,实不道德。很多人打着道德的幌子,破坏德的内涵,这确实也是如今天下有的事情。”
“那么你认为,我们该怎么做呢?”
叔孙通这个人,他其实不在乎儒家那些条条框框,他自认为只是穿着儒家这身衣服而已。做人,还是要干事实,务正业为妙。
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经世致用,是为了做对天下有益处的事情,不是让自己去做读书人,不是让自己去做人上人,把自己摆在高处,显得众人皆卑,唯我独高贵。
事实上,叔孙通就觉得他的老师孔鲋很多时候太轴了,把自己限制住了。
叔孙通就觉得,儒家的人也可以用道家的思想,比如这道德的定义,既然老子说的这么好,而且老子又和孔子过去有过渊源,那为什么不弥补这一点呢。
曾经皇帝陛下,不是还用墨家的一些内容填充过儒家的一些理论空白吗?当初稷下学宫百家论坛,各家都互相交流,受益匪浅。
只要是对的,于民有益,听听又有何妨。
叔孙通诚心求教,其他大儒们也都没有流露出愤怒之色,因为他们行得正、坐得直,不怕陈平说这样的实话。
看到大家是这样的反应,陈平感到自己方才是不是说的太过火了,又或者发火发错地方了。
“秦令是政治的工具,而不是管理政治清浊的根源。”
“过去天下法网细密,但是淫邪诈伪的事情却产生出来,这情况发展到最严重的时候,官吏和百姓竟然相互欺骗,达到国家一蹶不振的地步。”
“在这个时候,官吏管理政事就象抱薪救火,扬汤止沸一样,如果不用强健有力的人和严酷的法令,怎么能胜其任而愉快呢?如果让倡言道德的人来干这些事,一定会失职的。”
淳于越脸色黑的像是炭,“可是今天的议题是,陛下要我们想出办法来,如何让秦吏队伍变得处理诉讼刑事案件能够更加公正,而且能够做到真正的普法。”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审理诉讼案件,孔子自认为自己和别人是差不多的。不同的是,一定要把诉讼的事情完全消灭才好!”
“关键不在于如何处理民事诉讼案件,而是要让诉讼这些事情都消除,这才是孔子认为施行仁政的原因。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就是不要让问题发生。”
陈平闻言沉默。
他意识到,他好像对孔子有什么误解。
话说孔子居然说过这么牛逼的话,重要的不是把案子办理清楚,而是让诉讼消失。
还真是霸气啊。
淳于越继续说,“你的意思其实我也明白,你担心大肆地重提道德,宣扬道德,强行分善恶是非,会让很多人去伪装自己有道德,进而让局面变得更糟糕。”
“但是老夫等人,也不是只会背诵孔子之说的书呆子,到底怎么执行,会给陛下一个满意的交代。”
“法律不是只有秦朝制定,每次朝代更替,大家不过都是把器物从方的改成圆的,但其实木头还是那个木头。”
“我明白你想说什么。”
“不管法律怎么更改,是细密还是疏松。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国家政治的美好,在于君王能否宽厚,而不在法律的严酷。”
陈平还是被说服了。
根源还是在人嘛!
换什么制度,把君子搞上台,天下政治自然就清明了,就这么简单。
听了一席话的扶苏,他只对淳于越做了一个批判。
“君王宽厚,臣子必然狡诈。”
“所以说,国家政治的美好,在于执政是否能够做到秉公。”
“今天的议论,可谓非常精彩。我想日后儒家和道家,也许能够继续互相切磋。”
“只是听今日诸位博士的言行,朕也就放心把秦吏们的道德教化也交给诸位博士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