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的句子都是用长句,采用轻俏的词语,如柔柔的柳枝。那是在写妇人,悠悠的,如女主人的相思和怀念。诗中的意象都是诗歌手法的表现,比喻也用得恰到好处。”
这是专业的分析,比较常见,尽管正确,并不如何好看。
读者需要更温柔的解析,在他们看来,如此难得的事情,不该用冷冰冰的语言去叙述。唯有本身就具有诗意的文辞,才配为这段故事写份导言。
之前那位女作家,还曾说过:“尽管被拒绝,我也愿意是余雅,因为能与此诗结缘。”
这才是读者喜爱的语言,她虽然不是余雅,此诗也非为她而写,她却因此句评价“结缘”,从此之后,只要论及此诗,这句话必会被提到,作为此诗受人喜爱的注脚。
北大的校长,也被引动了,要亲自写篇文章。
“说是文坛的盛事,想来,并不会有许多人反驳。
回念一下,似乎有些好笑,这本是年少男女的一场玩闹,却如此令人神往。或许,只有纯洁的心灵,才能作出美丽的诗篇,与做什么反而没什么相干。
我相信,这将被载入历史,被一代又一代人翻阅,被一群又一群人羡慕。
我们是幸运的,竟能亲历此事。在此我们要感谢那些推波助澜的人,不要管他们出于何种恶意的目的,说过怎样污浊的言语。没有他们,此事可能便轻轻掠过了。
与一个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事件相比,他们的缺点,又算什么呢?
当所有繁华落尽,我们将被遗忘,事件的故事与主人公却会被人记住,一代又一代地传接,这便是它该有的结局……”
如此抒情的笔触,确实有一种动人的魅力,当静下心来读时,或许能有莫名的感动。大家不知道事件的结局,更不知后人会如何评价。但校长毕竟是博学的鸿儒,他的见识或许能穿透历史。
此时此刻,大家才恍然,自己竟参与了这样的事情。
另一位作家,是如此写的:
“不曾见过如此美丽的拒绝,以后,怕也不会见到了。
文坛总是乱糟糟的,虽有许多文雅的人,却总透不出文雅的气息。逢着争论,若非你骂我,便是我骂你,不能刻薄的文字,总是被人无情地丢在一边。
我们知道优雅的故事,不是在传说中,便是在书本上。
所以,当我见着眼前的事,总不能相信他是真的,我们当中似乎并没有这样的人物。如今我已慢慢接受,却仍然把它视作传奇,绝无仅有的一份。
这个故事本身,与诗是一样的,既美丽又凄凉。
张斯像一位古人,身上没有市侩的气息,除了书卷的味道,找不到其它。若有人喜爱上他,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唯一可惜的是,他不见得能爱上你。所以,余雅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值得人同情……”
这样的评价不在少数,人们的情感,难得地升华。
或许是受了氛围的影响,总要想方设法,寻找诗意的表达。
“这自始至终便是一个错误,心存爱慕的人无法得偿所愿,内藏愧疚的人只是轻轻点头,驾着马儿达达地走远……”
“温柔文雅的过客,且歇歇你的马儿,在檐下稍立。不要害怕,我依然要等待我的归人,我只是想静静地看看你,不作一声,终会放你走远……”
“这深情的拒绝,大概比任何的应答都迷人,只凭着文字,我也能想象出诗人的眼神。”
“没有结局的情缘,似乎是最美的。”
“……”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