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品>女生频道>万历明君> 204.第199章 各抒意见,清洌可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204.第199章 各抒意见,清洌可鉴(2 / 2)

“陛下登基以来,动辄抄没百官田地为皇庄,单是万历元年,抄没孙一正、张涍等十余人,便有近千倾!”“往后年年如此,抄没少则数百,多则上千,竟从无归还百姓。”

“积年累月之下,当初的一万六千倾,如今数倍何止!?”

说到最后,秦延谏的语气中更是带上了愤慨!

许国本是事不关己仰着头,此时闻言,忍不住摸了摸脖子,却是心思没在什么皇庄上,而是对皇帝抄家敛财这事心有戚戚——他这种大户出身最怕敛财式问罪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学生说的也不无道理啊。

被说服的似乎不止许国一人,何洛文看了一眼张宏,又看向皇帝,欲言又止。

“咳。”

一声轻咳。

却是王锡爵出面打圆场:“即便心忧时弊,也不是你们詈骂君父的理由。”

汪宗伊同样颔首:“陛下,该罚还是得罚。”

表面在求降罪,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在暗中求情。

当然,这是因为皇帝一度以来讲道理,两人才会这样表态。

否则朝臣恐怕都懒得开口。

当初成化时,仁寿太后的皇庄与民争田,闹到宪宗皇帝那里,结果可不怎么见得光——宪宗皇帝竟然“欲徙民于塞外”。

张宏见吏部尚书、礼部尚书接连站到对面去了,眉头微皱。

这些文官,遇到事时,总是这般靠不住。

他难得语气带上阴阳,开口道:“诸位看来对内帑的产业意见不少。”

几名朝臣不约而同朝他看去。

意见这个词相对来说比较中性,总归都有自己的意见,自然不少。

但在出巡的时候使用,往往有不同的意思。

概因前年皇帝与首辅张居正才一同批示过“从公阅视,据实以闻,不必另出意见,反滋多事。”

所以,这位司礼监大太监是在讽刺朝臣滋生事端。

不过太监在皇庄一事上的立场,朝臣早有预料,也并不动怒。

汪宗伊当先回呛道:“张大珰这话自然没错,治政,岂不就是要各抒意见,求同存异?”

当然,这也是皇帝的金口玉言。

用近来流行的话来说,诉诸权威是儒生的老本行,不是太监学了点歪门邪道就能比的。

王锡爵正欲帮腔。

却见主坐的皇帝有了动作。

朱翊钧无视了几名朝臣,看着秦延谏,缓缓道:“照汝所言,嘉靖年间的清丈皇庄似乎没管得多久,便故态复萌了。”

“那朕今日便是从了你所请,过上些年,不又是无用功?”

“似乎也没甚意义。”

秦延谏还未来得及开口,一旁的王象晋终于按捺不住。

他不顾背后警告的眼神,借着回话的功夫,爬到离王之垣远些的地方,抢过话头:“陛下容禀!”

“那是世宗皇帝未竟全功,不曾定制之故。”

“如今正要陛下为皇庄订立万世共尊之法!”

王象晋话音刚落。

“好一个定制!”

只听皇帝击掌而赞,缓缓站起身。

王之垣正在分辨儿子这话犯不犯忌讳。

突然见皇帝这般作态,他后知后觉一般,似乎想到什么,猝不及防地呆在原地。

皇帝身后的徐阶也转过头。

众人的目光纷纷在皇帝与王象晋身上来回逡巡。

只见皇帝起身后,展颜而笑:“说到定制,朕也有意见要说一说。”

……

“曾记得卓吾公在《与焦漪园太史书》中曾言,盖意见太多,窠臼遂定,虽真师真友将如之何哉。”

“我的意见同样不少,还是不说了罢。”

何心隐蹲在墓前,一边说着,一边将手中的香插进土里。

李贽对于何心隐的推脱,没有轻易放过。

他上前一步,继续追问道:“夫山公,我这一问非止好奇而问,亦是问道。”

“夫山公若是不愿与我讲道,又如何忍心见我因纵放逃犯被论罪?”

一旁的耿定向见李贽不依不饶,默默避开身子,假装出神。

他与李贽是在送何心隐。

当然,说护送或许准确一点,毕竟有为何心隐开道的意思。

想在巡抚衙门以及锦衣卫的眼皮子底下想跑,没点关系是不可能的。

就像何心隐当初利用蓝道行算计严嵩的事败露时,被严嵩余党追索一样,若是没有徐阶护着,他也逃不出顺天府。

眼下摸了皇帝的虎须,想从容离去,自然也离不得“朋友”的帮助。

徐阶肯定指望不上,但好赖何心隐朋友多,什么胡宗宪、程学博、罗汝芳、王世贞都是朋友,当然,耿定向与李贽也算在其中。

何心隐闻言笑了笑,他起身拜了三下,而后才回道:“卓吾公不向皇帝请罪,不就不会被论罪了?”

他与李贽是第一次见面,此前只不过有些书信来往。

但在得知耿定向要来护送何心隐后,李贽非要跟来。

跟来也就罢了,还声称事后要向皇帝请罪。

李贽摇了摇头:“虽说夫山公乃我之半师,但陛下亦是我道友,如今不能两全,也只能甘愿请罪。”

李贽推崇何心隐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不仅在与友人交谈时力陈其为“见龙”、“世之贤人君子”,甚至撰文夸何心隐是“为上九之大人也”。

也正是因为这一份崇敬,他才会非要跟着耿定向前来护送一程。

何心隐沉默了片刻后,终于是撑着膝盖缓缓站起来。

他看向李贽,神情感慨叹息一声:“世人都说李卓吾做了皇帝近臣后,便失了锐气。”

“如今亲见,分明仍旧是恩怨分明。”

李贽就静静看着何心隐,等着他的回答。

而这一次,何心隐也没有再推脱。

他顿了顿,肃然回道:“我承认皇帝这些年做得不差,我也并非是故意与他为难。”

何心隐今年六十三了,多年奔波四处讲学,整个人显得又黑又瘦,只有言谈之间,才能见得心学大儒的气象。

李贽也跟着收敛神情:“还请夫山公直言。”

一旁的耿定向适时转身离开:“过了前面驿站就出顺天府了,我去打点一二。”

这就是身为朝官,要避讳敏感话题了。

说罢,他便转身离去。

剩下的两人并未偏移注意。

何心隐斟酌片刻,再度开口:“商辂曾言,天子以天下为家,安用皇庄为。”

“卓吾公,你扪心自问,天子究竟是不是以天下为家?”

如果说李贽是狂生的话,那么何心隐就是狂生中的狂生。

动辄治理天下、社会化抚养这些话,如今点评皇位,更是一副神态自若的模样。

李贽闻言,不由沉默片刻。

何心隐在问皇庄,显然也不止是皇庄。

而是在拿皇庄举例,指历任皇帝以私心驭公器,公私不分。

进而点出了那个国朝至今,有识之士们都回避的问题——在太祖皇帝重塑法统以来,这个天下,究竟是公天下,还是家天下。

而商辂的话固然正确,却又与实际不符,否则也不是有皇庄这种东西流毒至今了。

分过吃饭,对哪个衙门都适用,皇帝也不例外。

李贽思来想去,终于开口:“皇帝以天下为家,朱家子以朱家为家。”

话音刚落,何心隐突然抚掌大笑:“卓吾公果然通透。”

笑了几声后,他收敛神情,一字一顿道:“皇帝是官职。”

话说到这里,四门会这次拿皇庄给皇帝上眼药的目的,终于是昭然而揭。

李贽没有反驳,只是有些感慨:“今上已然可称之为英主。”

何心隐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他想了想,解释道:“或许当得英主之称,但有些事,并不是皇帝英明与否,就会有所改变。”

“无论谁坐在上面,天下人都需分清楚公私。”

就如何心隐方才所说,他对皇帝是真的没什么恶感。

但佛门有话说得好,有些罪孽,是天然带来的,就像皇位上的任何人一样。

当然,对此何心隐也做不了太多。

更没有那个能力替皇帝摒除这一身的原罪。

但如今建言清丈皇庄,既是给皇帝赎罪的机会,更是为民请命。

所以,面对李贽的诘问,他可以说是心安理得,坦然从容。

见李贽陷入沉默,似乎对于他这番公私两分的论断有些不愿意接受,何心隐也不多论述。

恰好见耿定向从远处返回,何心隐适时拱手道:“卓吾公便送到这里吧,我自去便可。”

李贽回过神来,连忙拱手回礼:“江湖再会。”

何心隐摇了摇头:“身心两衰,恐怕没有再来京城拜会的机会了。”

说罢,他洒脱一笑,朝李贽道别。

李贽目送何心隐离去。

他见得何心隐走到耿定向身边,便朝耿定向也遥遥招手,示意自己返京,不再往前。

孰料耿定向并未与他回礼,反而带着何心隐又走了回来。

李贽纳闷看着两人走回来:“二位这是……”

何心隐走到近处,突然叹了一口气:“我随卓吾公一同去见皇帝。”

李贽一惊:“陛下派锦衣卫大肆设卡了?”

不是这样大张旗鼓,万不至于给何心隐堵了回来。

何心隐面色古怪地摇了摇头:“不是,是我想见皇帝。”

他也不说原因,只是看向耿定向。

后者会意,从衣袖里掏出一份文榜:“这是方才我在驿口处揭下的。”

李贽顺势接过,目光下移。

而后动作一滞,瞬间脸色变得精彩起来。

只见文榜抬头一行大字就牢牢吸引住了他的目光——《关于皇帝个人财产公示的意见征集》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