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品>玄幻奇幻>宋翔> 七十五胜利之后的建康(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七十五胜利之后的建康(三)(1 / 2)

这些人事安排虽然变化较大,但因为新任的人选基本上都算名副其实,因此到也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应。但随后赵忱又宣布了一系列新的制度,才是这次变革的重点。

首先正式确定,以政事堂为大宋的权力中枢,五位政事堂大臣为尚书左、右朴射,枢密使、和两名参知政事,均为执政大臣。

各地的公文到达建康之后,先按六部分类,然后六部尚书及枢密副使与五位政事堂大臣一起先行审阅,由五位政事堂大臣拟定好处理意件之后,再呈交皇帝批阅。如果皇帝同意,就直接批朱准行,然后用印,如果不同意,或是发回政事堂重新审议,或是留下皇帝自己的意件,由政事堂审议是否可行。当然,如果是有重大事情发生,还是由皇帝与五位政事堂大臣甚至是六部尚书仍至枢密副使一起商议之后,再行决定。

这两年时间以来,赵忱最大的体会就是,怪不得历史上昏君总要比明君多,因为当皇帝的工作强度实在太大了。自己现在还年轻,身体也算健壮,又向杨炎学过一些呼吸吐纳之法,依然觉得有些吃不消。有时看完所有的奏章以后,累得只想到头大睡,别的什么也顾不上了。他成婚也有大半年时间,后宫中却没有一个嫔妃有孕,不能不说事务太忙也是一个原因。

而且现在大宋只剩这半壁江山,就以经累成这样,如果以后北伐成功,收复了所有失地那可怎么办,必须要想这解决的办法才行,因此赵忱才想出了这样一个制度来。

这样一来,因为大部份公文的处理意件都甴政事堂五大臣拟定好了,皇帝只需要考虑可不可行,因此工作比起以前要减轻了许多。而且虽然处理意见由五位执政大臣来拟定,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皇帝手中,也不用但心大权会旁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避免甴某一大臣专权的局面。

同时赵忱还规定,一但政事堂五大臣中,有人外出公干,巡视地方、生病不能理事、丁忧或是被罢职,则在六部尚书中选择接替者,而其尚书的位置,则由本部的侍郎接替。不过如果是枢密使有了意外,则由枢密副使接替,以保证在执政五大臣中,始终都有枢密院的一份。因此这样一来,六部的职权也大大增加,同时也分散了一些执政大臣的权力。

而这次制度变革最大的变化就是改变枢密院和中书省的对立局面,以前枢密院和中书省分掌军、政大权,互不相干。虽然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臣拥兵自重的情况,但也造成军、政两府互相对立,各不买帐的局面。因为在许多时候,军、政是分不开的,比如一但战事发生,调兵遣将、制定战术安排自然属于军政,但钱粮供应、后勤保障,征调民伕却属于民政,必须两府协条一致,才能处理好这些事情。

因此在大宋南渡之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宰相同时都直接兼任枢密使,才能保证这是事务协条统一。张浚、虞允文,汤思退都曾兼任过枢密使。两府对立、互不相干的局面事实上以不存在了。

大宋对金的复国战争中,赵忱虽然以经继承了君位,但那时年岁尚小,一应军政大事都是甴陈俊卿、韩彦直、杨沂中、杨炎等人商议决定。好在那时大宋有亡国之忧,众臣都还能精诚合作,才终于打败了金军。而这一次对西夏的作战,赵忱以经正式开始处理囯政,自然全过程都参与进来。这一次陈俊卿和韩彦直两人还算合作的较好,但由于两人对这场战争抱以的目地不同,因此在过程中也有不少争执的地方,最后只能靠他这个皇帝来调解,也不厌其烦。

这还仅仅只是一次中等规模的对外战争,甴于两府并立,互不相干,就引出这么多的麻烦来,如果日后对金国展开全面的北伐,岂不是麻烦更多,只怕前线尚未分出胜败,在家里就以经內耗得差不多了。

因此这一次赵忱索性正试改过来,由枢密使出任执政大臣,直接参与朝政处理,枢密院的俱体事务甴枢密副使来管理。而枢密院的地位虽然比六部略高,但也被划归在政事堂之下。这样一来,上下等级关系也分明了,也有利于朝廷统一行政安排。由其是曰后进行北伐大业,可以尽朝廷的全力,来为军事上的胜利创造良好的条件。

而对于官员的升降准则,将推行“考核制”。按宋朝旧制,官员只要没有大过,三年即可晋升一级,因此一般的官员只要是不用大错,往往都能够一步一步晋升。因此就造成了多数官员因循旧列,不复奋励的思想,而少数欲有所作为官员反而被视为无端生事,稍有差失,随而挤陷。

但“考核制”将官员每年的政绩过失全都一一记录在吏部归案,并且按优、良、中、次、差五个等级评这一年的工作,达到中级者才算合格,能够继续留任但不能升职,而政绩优秀者,不用等上三年,就能够立刻得到提升。这样一来,使能者上,无能者下,也避免了那些碌碌无为的官员不理政绩,单靠熬日子一步一步得到提升,有利于朝廷选拔有用的人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