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品>女生频道>宋风> 第二百八十七章 九味居条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八十七章 九味居条款(1 / 2)

王安石和司马光等人一听到扩充厢军,都大感头痛——太祖皇帝赵匡胤曾经与“论语相公”赵普等二三重臣商讨“可以为百代之利者”,赵普们出了许多主意,皇帝都不满意。最后,太祖赵匡胤认为只有养兵一法才是长治久安之道。太祖曰:“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意思是说,遇到灾荒年景,将饥民招募为兵,可以避免饥民作乱;正常年份,即使有军队作乱,而百姓也不会参加,于是,建立了由国家财政养兵的募兵制度。实际上,是将军队作为收留饥民和地痞流氓、犷悍之徒加以管束的机构,使之不被放到社会上去滋事。这套制度短期来看的确不错,时间一长,则一塌糊涂。

太祖皇帝大概没有想到一百年过去了,他只用了三十万人打下的帝国传到赵顼这一辈,居然能够达到一百二十多万,足足增长了四倍之多,成为制约帝国发展的第一大弊政,更没有想到拥有一百多万军队的大宋帝国在对手面前还老是吃败仗。这还是王静辉几年来千方百计的想办法至少栽汰了大约三十万厢军的结果,早在仁宗庆历年间,大宋的军队的规模便已经达到了一百三十万的地步,不然厢军的规模会增大到连皇帝也睡不安稳的地步。

自从仁宗时代便已经暴露出来的厢军弊政,早就被大宋地一些有识之士所认识,不过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却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几十年来对付厢军最有效的便莫过于驸马了。各种花样轮番上阵,愣是裁汰了大约二十多万的厢军,而后庞大的屯田计划开始实施后到现在已经累计裁汰了三十万左右的厢军——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国家财政每年因此而减少地支出在一千万贯左右,大宋财政能够扭亏为盈,无非是开源节流两条腿走路——海外贸易来开源,裁汰厢军为节流。

在目前来看,没有任何一人能够像驸马那样对裁汰厢军这么在么。可同样若是发生大灾,那也是增加厢军的最好途径——像这么大规模的旱灾至少也会使朝廷平添六七万厢军,这决不是一个令人感到轻松的“小数目”。

“改之是想用发展商业地办法来吸收失去土地的百姓?可又有谁来种田呢?!”文彦博说道。

王静辉苦笑的说道:“那总比这些人成为厢军要强得多!”

另外三个人听后一阵愕然。

“只要采用新地工具来改进种田的方法,加之广泛的使用畜力来耕作。即使从事耕作的农民少些,也能够照顾更多的田地!《大宋农书》已经分册交付出版,若是政事堂的各位相公没有什么异议的话。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加以推广,用更加先进地耕作方式来促进农业生产,同样也可以达到促使亩产上升的目的!”王静辉喝了一口茶淡淡的说道。

文彦博皱着眉头说道:“使用畜力确实可以少些人工,但为首增恐怕并非易事!”

“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君实先生治史当知秦汉时期地少人少,亩产不过才一两石,而现在大宋的为首只要不碰上大灾的话。基本上都可以达到亩产五六石的水平,何也?盖因为秦汉时期农具不先进。甚至还都有使用石质的农具,所种植的作物也非常狭窄;千百年来农具发展到现在基本上都是铁制,不但种植的农作物种类繁多,种子的质量也较秦汉相比不知提高了几倍。几十年前淮南东路所遭受旱灾,仁宗皇帝从海外购买引种了占城稻,使得产量都有很大地增加,现在大河以北还是以小麦种植为主,其实这片广阔的区域甚至可以种植水稻的!”

对于北方可以种植水稻,王静辉在后世的时候记得非常清楚,虽然他是南方人。但听说就是在黑龙江这样中国非常靠北的省份也可以种植水稻,至少他知道天津附近是可以种植水稻的——明清的徐光启便于工作鼎鼎大名的“小站稻”之父。

“这怎么可能?!”

王静辉淡淡的说道:“这本来就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在下已经派人在河北大名府附近的农田中试种水稻,虽然产量并不高,但已经获得了成功!不过这件事在学生看来当属机密事件,并没有让外人得知罢了!《大宋农书》的重点便是在大河以南的农作物种植,毕竟现在大宋还没有一统天下,这等事情若是让辽国人知道了,那便是我大宋的灾祸!”

司马光等人都知道王静辉旗下的商号可以通过走私等途径弄到牛羊马匹,当然这马匹基本上会被朝廷所买断,但牛羊是多得很的,至少汴都开封的牛羊至少有一成是驸马旗下的商号所供应的,要说他用耕牛大范围的武装到河北的农民手中恢复生产,这谁都会相信不是痴人说梦。

这次“九味居会议”中的参与者对一些问题还是有很大分歧的,但不管怎么说,他们都得到了各自所需要的东西;王安石把青苗法的包袱甩给了王静辉,并且避免了一场政治危机;司马光和文彦最关心的贷出去的青苗钱总算没有找水漂,好在是用比较平和的方式出售给王静辉,而且他们也相信王静辉不会像酷吏一般借此压榨百姓;王静辉则是拿到了“河北银行”的通行证,虽然同时接手的还有一大堆麻烦,但他相信一切都会朝好的方向发展,而且帝国最后一个高利贷盛行地区到现在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在大宋境内的借贷利率将会整体得到历史性的降低,这对于农业和商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地意义和作用。

虽然这次非正式的会议最后的结果还没有得到朝廷的承认。但显而易见这只是时间的问题——司马光和王安石是帝国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官员,同时身为朝廷中枢的两股最大力量,他们在一起完全有能力来影响到皇帝的决策,更汪要说皇帝赵顼心中也有退意了!

“父亲,我们不能够答应王改之这些条件!”王雱知道这件事地前因后果之后,合上折扇说道:“若是让驸马收购了北方的青苗钱,那岂不是宣布我们所颂布的青苗法是无用的了吗?这样会严重打击到我们变法地士气!”

“这次青苗法推广的是急了些,也是时运不济。正好赶上了北方发生旱灾。想要收回青苗钱就肯定会要扰民,不收青苗钱则面临亏损上百万的危险,两害权其轻重取其轻,虽然有损士气。但现在有驸马承担能够全身而退已属侥幸!”王安石摇摇头说道。

“王改之收去了青苗钱,难道他就想要当善人吗?以儿看来也未必如此,他提出地条件看似有利于朝庭,但还不是为了从中牟利?!这个商贩!其实我们也可以仿效他的做法来变害为利的,为什么我们自己不去试着做一做,北方常平仓还有储备,也足够我们反盘为胜的!”王雱恨声说道。

“反盘为胜!?这并不容易!在大宋有谁能够这么有把握?除了驸马之外估计也没有人愿意、也没有这个能力来做成这件事!”王安石说道,在心中他也非常不甘心,毕竟自己实施新法碰上这样的事情是让人非常丧气的,不过驸马出手相助他还是非常感激的。

“孩儿也可以集中一些商人来进行此事地操作。也许财力上也许不足,但加上各地常平仓剩下的储备应该富富有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