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益州之战后,第一个被攻克族地的大型部族。
第二条消息:鲜卑在严寒之际,聚集诸部,已确定天气稍暖便要北迁。
第三条消息:西域方向的贸易,逐月递增,预计贸易额会持续扩大。
第四条消息,却是关于神州以东。
魏军在鲁肃带领下,攻克三韩,将大量青壮俘虏,筛选出来,分别送往辽东,燕山等地,成为开凿铜铁矿的劳动力。
鲁肃坐镇韩地,已利用韩人,开始对隔了一条海峡的倭国,展开布置。
曹操看过一系列消息,思虑片刻,执笔写下‘扫击五胡’四个大字。
五胡,即匈奴、鲜卑、羯、氐、羌。
羌、氐两族,大部分散布在河西的南北两端。
曹军这几年征战,对其多有打击。
匈奴自西汉时期被击溃,就大举西迁。
留在汉土的是南匈奴,被赵子龙早几年屡次追击,也四散而逃,剩下的大多被鲜卑吞并。
其西迁的一支,在西域西北方向,还有残留。
此外的羯人,具有深目、高鼻、多须的特点。
其族源有部分是羌渠后裔。
西域胡人也是一部分。
还有一部分,来自西域以西,与小月氏同源,亦是西汉时,从汉土西迁远去的一支游牧部族。
这些五胡的残余部分,在历史上的百年后,会回迁攻入神州,掀起了巨大的灾祸。
大魏一统后,对内强国,提高民生,肯定要减少战事上的消耗。
那还打不打五胡,该怎么打?
后世的蒙古,连年征战,用的办法是轻辎重,利滚利,以战争来支持战争。
比如打三韩,缴获的当地辎重,便足够供应曹魏屯住在韩地的兵马。
对大魏本身的消耗,就大幅减少了。
后续攻倭国,辎重会由扶余,经辽东补充到韩地,加上韩地本身的辎重,如果能按照预期,击溃倭国,则倭国的缴获,又可以抵消大魏对倭国的用兵。
曹魏本土的消耗,将比预估中少得多。
蒙古能常年用兵,一直打到欧洲边界,就是用轻辎重的骑兵,以战养战,靠战争缴获滋军,不断扩张。
但这种方式有个前提,就是要逢战必胜!
一旦打输了,会被拖到战争里,对国力造成严重的负担。
曹操预计扫荡五胡,平四野之敌,便打算采取类似的战术。
他坐在书房,眺望窗外的湖面。
有几只白鹤落在湖畔,不时探出利剑般的长喙,去啄食湖里的鱼儿。
大自然是最纯粹的,弱肉强食。
曹操收回视线,又一次看向地图的东北角。
……
倭国,在弥生时代中期时,自称奴国。
其国主于公元57年,首次遣使来华,抵达洛阳,向东汉朝贡。
这是后世可查,最早的两国有交流的记载。
光武帝赐其“汉委奴国王印”,是汉字传入倭国的最早物证。
他们一直崇尚汉文化,此后历次西来朝见。
到公元107年,倭国再次遣使,来到洛阳,献上奴仆160人,请求邓太后召见,赐封他们为下国,也就是东汉的附国。
他们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本州岛南部,以奈良、以及大阪盆地。
其人口,集中的区域,都位于国家以南,与韩地距离很近。
两方的海峡,最近的位置只隔一百八十里,中间还有不少小岛,可以进行蛙跳。
朴斤影是马韩的王族。
三韩被攻破,大部分三韩的王族被斩首。
但鲁肃留了几个有用的人。
朴斤影是其中之一。
他被鲁肃派遣,来倭国送招降书。
这和之前鲁肃打韩地时一样。
韩倭两方早有交集,朴斤影正是因为有过一次出使倭国的经验,才被留下。
他在一小队韩地的俘虏士兵陪同下,登上了倭国的土地。
而后对倭国南部,一个叫长谷氏的部族,递出了招降书。
长谷氏之主长谷风,是倭国南部最大的国家势力之首。
其人在中年,眼神锐利,头发束起,在脑后扎了个发簪,身着皮袍。
因为韩倭两方距离近,有过贸易走动。
长谷风认识朴斤影。
且各自的随员中,都有人会对方的语言。
“神州有大国,名魏,是汉人的新王朝。
他们让倭国全体投降,选青壮去汉土挖矿。”朴斤影道。
鲁肃这招降书,没一点诚意,就是逼着人反抗,好来打人家。
长谷风闻言愣了好半晌:
“你回去告诉他们,我们仰慕神州,愿为附庸,每年朝贡。
但想要我们举族投降,不行。我倭国人也是大海的勇士,并不是任人欺凌的小族。
我们不惧一死,不会投降。”
朴斤影暗自嘀咕,这话好生耳熟。
他们之前也是这么回复汉人的招降,然后汉军就来了,把三韩打个稀碎。
他忽然有种幸灾乐祸,终于有人要一起垫背的感觉。
“伱等着,我这就回去汇报。”
一月下旬,朴斤影颠颠的回到韩地,把消息告诉鲁肃。
鲁肃又报给了曹操。
而此时的大魏,曹操正在宴请群臣。
ps:求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