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品>都市言情>盛唐挽歌> 第69章 官场规矩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69章 官场规矩多(1 / 2)

第69章官场规矩多

方重勇和郑叔清的判断是正确的,李隆基被舔的很“舒服”,并未追究郑叔清“怠慢”杨玉环的事情,反而是赏赐了一百匹唐锦。然后老郑一匹都没留下,都拿去……打点关系了。

“上次你答应的无敌双胞胎姐妹呢?”

几天后,方家宅院的书房里,双方刚刚落座,方重勇就看着郑叔清询问道。

“什么双胞胎?什么姐妹?”

郑叔清一愣,完全不知道方重勇在说什么,他早就忘记这一茬了。

“你不是说事成之后,送我一对双胞胎姐妹么?现在唐锦那事我帮你解决了吧?

伱是不是该表示一下呢?

都是大人了,还来哄骗一个孩子?”

方重勇对收不收姐妹不在意,但他对老郑三番四次放空头支票极为不满。

“哦,你说这个啊。少年戒色,我怎么能害你呢。那双胞胎姐妹送不得,送不得。”

郑叔清言不由衷的说道。

看到方重勇在爆发的边缘,他连忙开口道:“我给你准备了一份大礼,明日穿得正式一点,我带你去一个地方。”

“不会是相亲吧?我已经有婚约在身了,你这样明目张胆的挖墙脚,不厚道啊……”

方重勇满脸疑惑的看着郑叔清问道。

“我知道,你跟王家女有婚约嘛。放心,是好事,绝对的好事!明天我来接你。”

郑叔清越是这么说,方重勇就感觉越是不对劲。

他轻叹一声问道:“有什么事情帮忙,你直接说好了,不必绕弯子。”

老郑找他就是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

“是这样的,那个户部侍郎的官,我当得不是很顺……”

郑叔清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反正大家都这么熟了,找别人询问他也不是很好意思,再说也信不过。

方重勇哀叹一声,无奈摊开手说道:“求官应该去找右相,或者找圣人,你到我这里能求到什么呢?”

“唉,这就是你不明白了,户部下设户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一个尚书两个侍郎,每个侍郎分管两个司,看起来好像很忙对吧?”

“然后呢?”

“然后容易出政绩的户部司与度支司,是另外一个侍郎掌管,我乃是掌管金部司与仓部司。”

郑叔清开始大倒苦水。

金部司呢,是掌全国库藏出纳、权衡度量之数,以及长安与洛阳两京市、互市、和市、宫市交易之事,百官军镇蕃客之赐及给宫人、王妃、官奴婢衣服等事。

仓部司呢,是掌全国库储,出纳租税、禄粮、仓廪之事。

这两部都有正副主官,官职为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下辖主事三人,令史十人,书令史二十一人,计史一人,掌固四人。

呵呵,看起来郑叔清麾下人确实不少。

但只要想想大唐有好几千万人啊!再看户部这些司曹的人数,就知道户部不是人太多,而是人少得可怜,如果按照规章制度走程序,只怕连正常运转都很难了。

然而现在户部已然在正常运转,那便要反推回来,想想户部本身的权力是不是真的如典章上说的这样牛逼。

所以结果很明白了,其实不是户部的官员少了,而是户部的权力,被别的衙门给分走了,所以导致户部并没有那么多事情可以做。

事实也正是如此,经过郑叔清这么一解释,方重勇就已然完全理解老郑为什么如此着急了。

其实户部这两个司,权力大部分都是虚的。也就是说,负责执行的机构另有其人,只是办完了事情以后,来户部这边存个档报个到而已。户部并不能直接控制这些事务的运转。

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大唐中枢“九寺”之一的“太府寺”了。

它是负责管理经济事务的机关,又称外府寺、司府寺。其长官为太府卿,副官为太府少卿,各一员。

太府寺负责管理国家财货和贸易事务,其下属有:两京诸市署,掌管财货交易;左藏署,掌管钱帛,实际上就是国家的金库;右藏署,掌管金玉、珠宝、铜铁与骨角等物。

此外,开元以来,李隆基还命太府寺在两京设置常平署,负责主管平籴之事,即国家在丰年收购粮食储存,准备在荒年发售,以稳定物价,安定人心。

那么问题来了,户部的金部司好像跟太府寺的职能高度重叠啊,到时候产生矛盾了,谁听谁的呢?

这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朝廷给出的答案是:以太府寺为主,户部只有知情权,没有管辖权。

户部的职权已经在大唐建立后的这一百多年里,被很多其他部门渐渐掏空了。

因此郑叔清现在不是太忙,而是太闲了。户部的那些事情,可以自如运转,根本不需要他来插手。

或者换个说法,郑叔清身上光有“侍郎”这个官位是不够的,他现在还缺乏一个关键的“差遣”。

名义上有了侍郎的官位,权力上却没有侍郎该有的实力。这就是现在郑叔清的尴尬处境。

老郑身上缺乏的这个“差遣”,才是他在中枢存在的根本意义。

户部的事情,本身就可以自行有序运转,难道户部侍郎的工作就是每天看看账册,然后喝喝茶就完事了么?

或许看账册是户部侍郎的日常事项之一,但简单混日子,却不是唐代官场的规矩。

唐代的所谓“差遣”,那是有什么事情就设什么官。包括“节度使”在内,最开始其实都是差遣,而并非官位。

具体有什么差遣,这个才是郑叔清能出什么政绩的关键。

至于户部日常琐碎,不提也罢。

“右相昨日问我,要不要接修漕渠的差遣,也就是修从长安到洛阳之间的漕渠,以利漕运。你说这个差遣,我要不要接呢?接了就是户部侍郎兼转运使了。”

郑叔清有些犹豫的问道。

方重勇前世汉语词汇中的“官职”二字,在此时就有明显划分,两个字代表了两个意思,组合起来变成了一个新词。一千多年以来,基本上保持了词汇的原意。

侍郎是官,李林甫交代修漕渠的差遣是“转运使”,是职。二者合在一起,才是大唐官僚的基本配置,合称“官职”。

而“豪华配置”,则可能是一个官配上几个职,然后再加上一些散官头衔。比如说“户部侍郎兼盐铁使、转运使”之类的。

官员权力的来源,是来自差遣而非官位本身。

所以说唐代的官,哪有那么容易做啊!普通人以为户部侍郎就是整日在六部的衙门里面混时间等下班,如果真是那样,户部早就被裁撤了。

“就是说,你需要一个转运使的差遣,然后接修漕渠的差事,对么?”

弯弯绕绕一大堆,方重勇总算是听懂了郑叔清到底要做什么了。

“正是如此。”

郑叔清微微点头,面色肃然。

“郑侍郎应该是不想干这个差遣吧。”

方重勇一脸古怪看着郑叔清问道,对方要是想干这个差事,只怕早就跟李林甫打包票了,犯得着来自己这里“取经”么。

“谁说不是呢。”

郑叔清叹了口气说道:“我自己什么德行,那是再清楚不过了。挖漕渠啊,那不是一般人能办的,得心够狠才行。我这个人就是心不够狠,还担心名声坏了。”

“挖漕渠需要心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