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品>女生频道>燃烧的海洋> 第二百七十五章 轨道飞行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二百七十五章 轨道飞行器(2 / 2)

改到最后,被保留下来的,也就只有飞行员生命维持系统了。

利用这架改装得到了小型航天飞机,中国科学家与工程师在一个月内,收集到了大量的飞行数据。

也就是说,没有必要制造一架小型实验飞行器了。

随后,情报机构在美国的一个重大发现,帮了中国工程师的大忙。

前面已经提到,美国也在搞反重力场技术,而且进度仅次于中国。更重要的是,到了战争后期,美国有很多极为疯狂的装备计划,其中就包括一种以反重力场推进技术为基础的太空轰炸机。到美国宣布投降的是,美国的工程师已经完成了太空轰炸机的基本设计,就等着反重力场推进系统了。

必须承认,这种太空轰炸机的设计很不成熟。

可是同样得承认,美国在设计大型航空与航天设备上,拥有非常雄厚的实力。

要知道,在大战爆发前,只有美国制造过运载能力高达一百吨的运载火箭,也只有美国开发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航天飞机,而且美国还建造了大型空间站,美国在大型航空平台上的技术积累更是远远超过中国。

有趣的是,当时中国根本没有太空轰炸机的计划。

说得更直接一些,就算已经有很多中国工程师意识到,反重力场推进技术将首先应用在航天领域,可是中国官方没有资助与之有关的项目,而几个致力于大型轨道飞行器开发工作的工程师,也只存在较为明确的设计构想,做了一些基础工作,却没有在大战期间进行任何与设计有关的工作。

结果就是,情报机构从美国带回来的资料,成了中国工程师手里的瑰宝。

这些,就是深空2号的基础。

事实上,当时还有一些美国工程师,而且都是美国最优秀的航天与航空平台设计工程师参与了深空2号的设计工作。这其中,就包括洛马公司宇航分部的首席工程师,诺亚教授。

在人类的宇航史上,诺亚教授非常有名,甚至超过了同时代的中国宇航工程师。

后来,很多人都认为,诺亚教授才是深空2号的设计者,因为他在好几年前就设计了类似的轨道飞行器,而且完成了图上作业。更重要的是,在战后,诺亚是第一批被中方控制的美国科研人员,并且在美国正式投降之前就已被中国情报机构带走,随后一直在中国的科研机构工作。

诺亚不是狂热的战争份子,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科学狂人。

在他这种人眼里,根本没有国家的概念,他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够实现其科学理想的平台。

中国为他提供了这个平台,所以他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全都发挥了出来。

当然,在中国的官方记录中,深空2的总工程师不是诺亚,而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甘晓文教授,而该项目的总负责人就是陆雯。

关于诺亚在该项目中做出的贡献,主要来自陆雯的回忆录。

显然,就算诺亚不是主要贡献者,他发挥的作用也非常巨大,比如让当时的中国工程师知道该如何设计一艘重达数百吨的轨道飞行器。

有了这些基础条件,陆雯就没有绕弯子,决定直接建造具有实用价值的轨道飞行器。

既然得有实用价值,设计指标就不会低到哪里去,也就有很大的风险。

当时,陆雯肯定知道会有多大的风险,而让她这么做的主要原因,也与空军不愿意提供j40原形机的原因一样,即战争已经结束,在下一财年度军费开支至少得缩水五成,很多军事项目都要下马,那些军方资助的科研项目也凶多吉少,所以只有在此之前拿出成绩,才能让科研项目保留下来。

在陆雯看来,风险不一定是坏事。

拿出成绩了,可以申请更多的拨款。如果失败了,也有类似的理由,让政在制订预算的时候手下留情。

总而言之,关键是项目进展速度,而不是最终结果。

所幸的是,在大批美国科学家的帮助下,陆雯解决了所有的拦路虎,让深空2号在二零五七年初达到了实用状态。

到此,第二次光速飞行测试终于准备就绪了。

第二百七十五章轨道飞行器

第二百七十五章轨道飞行器,到网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