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品>女生频道>燃烧的海洋> 第二百七十一章 复员大潮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一章 复员大潮(1 / 2)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百七十一章复员大潮

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资料,到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总共征召了一千八百六十七万四千七百五十九名官兵,阵亡失踪与被俘七十八万六千四百三十二人,因伤残退役的有二百三十六万七千四百六十五人,因此到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现役巨人总数为一千六百五十二万零八百六十二人。此外,还有三百八十八万六千四百二十七名民兵志愿人员等由军方直接指挥的准军事人员。

也就是说,当时中队的规模超过了两千万。

如何妥善安置这些人,将决定中国能否顺利进入到和平时期。

八月一日,也就是传出美国投降消息的当天,就有近十万名军人申请退役,还有大约五十万军人准备申请退役。

战争结束了,绝大部分军人的唯一出路就是退役。

早在二零五六年初,牧浩洋就拟定了一份关于战后的军备方案,准备把常备兵力削减到两百万以内。按照他的设想,大战结束后,陆军海军与空军的兵力均在四十万以内,陆战队削减到二十万,天兵后来为天军则增加到二十万,再加上总参谋部等机构的大约三十万文职军人,总计一百九十万。

这意味着,把准军事人员算上,将有百分之九十多的军人得退役。

问题是,牧浩洋提交的方案没有得到黄瀚林的批准,而是让黄瀚林觉得,保留一百九十万军人依然太多了。

按照黄瀚林的设想,战后的军队规模得控制在一百四十万以内。

怎么个控制法,黄瀚林却没有说出来,而是让牧浩洋去想办法。

显然,这是在为难牧浩洋。

后来,牧浩洋辞去战争部长职务,就与此事有关,因为他不可能在照顾军队利益的情况下,完成黄瀚林下达的任务。

要知道,千万不要小看这五十万兵力。

就算陆海空各削减十万,裁减十万文职军人,再让陆战队与天兵各减五万,也不大可能实现。

原因很简单,军力规模所小,就一定符合国家利益吗

要知道,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四十万陆军绝对太少了,即便采用本土防御战略也需要五十万陆军。更重要的是,战后的中队不再是一支本土防御军队,也不再是一支只能在本土附近作战的军队,而是世界上唯一的全球化军队,必须具备全球作战能力,还得控制上百座海外军事基地。可以说,陆军就算保持五十万,也显得太少,因为这意味着留在本土的陆军不会超过二十万。

至于海军,情况也差不多。削减到五十万,才能保证至少十二支的航母战斗群,而裁减到四十万,就要砍掉三支航母战斗群。在牧浩洋看来,保证中国海军全球存在全球活动的底线就是十二支航母战斗群。如果要想在此基础至少,确保能够在任何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中取胜,至少还得增加三支航母战斗群。也就是说,海军的合理兵力是六十万,而不是牧浩洋计划的五十万。

当然,空军陆战队与天兵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甚至可以说,就连削减文职军人也不太容易,毕竟一支军队有很多需要文职人员处理的事务。

到最后,黄瀚林也承认,过分削减军队是错误的行为。

两年后,中队的兵力不是一百四十万也不是一百九十万,而是二百四十五万,比牧浩洋要求的还多了五十五万。

后来,就有很多人认为,黄瀚林在战争结束的时候,要求牧浩洋把军队规模削减到一百四十万,并不是真的想这么做,而是想借此机会挤走牧浩洋,让这个不可取代的军事统帅离开军队,以确保其政治地位不受影响。

毫无疑问,肯定存在这样的可能。

只是,黄瀚林肯定不会明目张胆的做,而是会给牧浩洋制造一些难题,让牧浩洋主动辞职,然后再在一个恰当的时候,调整军事方针。

结果就是,大战结束一年之后,随着欧洲联邦发动统一战争,黄瀚林采纳了由参谋长会议主席魏成龙提出的建议,把军队规模扩充到二百四十五万,以应对新的威胁,巩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所幸的是,黄瀚林没有完全贬低牧浩洋。

在牧浩洋辞职之前,黄瀚林亲自授予他大元帅军衔,以表彰他在战争期间做出的杰出贡献。

牧浩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大元帅。

不管怎么说,在大战结束的时候,安置上千万军人,绝对是一件天大的麻烦事。

所幸的是,在战争期间,牧浩洋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些问题,并且出台了一些政策,便于在战后让军人复员。

最主要的政策,就是战场轮换制。

按照这套制度,每一名军人都有一个相应的部署时间表,只要达到了规定的作战部署时间就能申请退役。

当然,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制度,即分了军兵种又分了军衔,还与官兵是否负伤是否获得嘉奖有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