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品>女生频道>燃烧的海洋> 第三十一章 政治变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三十一章 政治变更(2 / 2)

事实上,这已经在暗示必须卢卡斯,只能在国防部长与国务卿之间选择一个。

这下,卢卡斯没辙了。

没有康拉德,动员会受到影响,可是没有了五位主要军事负责人,美军就会瘫痪,至少会受到严重影响。

当天晚上,卢卡斯召见了康拉德。

十一月十二日,康拉德正式提交辞呈,卢卡斯立即就批准了,随即任命国家外交顾问斯科菲尔德为国务卿,由财政部长伯克莱利负责组建战争动员委员会,全权负责战争动员工作。

这是战争爆发后,美国的第一次政局变更。

按照后来的评价,这次变更的好处大于坏处,主要就是消除了国务院与国防部之间的矛盾,而且明确了军事外交与经济的职责范围。但是客观的讲,这轮政权变更的驶作俑者就是卢卡斯。

说得直接一点,问题不在康拉德与麦卡锡身上,而是在卢卡斯身上。

作为总统,卢卡斯最需要的就是驾驭能力,而他却缺乏这个能力,或者说没能把总统的权力发挥出来。如果他擅长处理部属之间的关系,知道如何化解各个部门的矛盾,根本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事实上,从能力上讲,康拉德远超斯科菲尔德与伯克莱利。

对美国来说,康拉德离开国务院,是战争初期最大的损失。击败康拉德的,不是国外的敌人,而是国内的敌人。

战后,一些人甚至认为,正是康拉德离职,使美国错失了在两年之内打败中国的机会。

按照这些人的观点,以康拉德的能力,肯定能在二零五三年六月之前,把美国带上战争轨道,而继任的斯科菲尔德以及负责战争动员的伯克莱利都欠缺必要的手段,导致美国的战争动员工作大受影响。即便在外交领域,斯科菲尔德根本没有康拉德的影响力,从而导致美国的同盟关系出现了动摇。

甚至有一些人认为,卢卡斯应该在十二月十日接受麦卡锡辞职。

在这些人看来,少了麦卡锡,美军照样玩得转,而且乔丹等将领在当天并没表示将与麦卡锡一起辞职。

不管怎么说,卢卡斯至少解决了当前危机。

康拉德辞职的时候,以色列战时内阁批准了巴拉姆的作战计划,即借道约旦,从南面攻击叙军防线。

只是,这个时候,巴拉姆不干了。

原因很简单,已经有足够多的情报表明,中国陆军第十三集团军已经在大马士革南部地区部署就位,而且其先头部队已经加强了库奈特拉省与德拉省的叙军防线。一支深入到苏韦达省的以军侦察兵还在这里发现了中国陆军的突击集群,只是事后证明,当时在苏韦达省活动的只是一支勘测与工程部队。

根据中国陆军的作战记录,蒋博文少将的第一个安排就是扩大叙军防线,在苏韦达省设立新的防区。也就是说,蒋博文少将已经对以军的部署产生警觉,意识到以军很有可能从约旦打过来。

摆在巴拉姆面前的现实是:就算借道约旦,也不见得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要知道,第十三集团军的总兵力在四万人以上,相当于八个以军旅,而且其装甲力量明显强于以军。

真要在叙利亚南部地区与第十三集团军决战,巴拉姆没有多大取胜的把握。

受此影响,在十一月十三日,巴拉姆主动提出了两线进攻方案,即在约旦方向保持足够多的进攻力量的前提下,在黎巴嫩方向上发动一次佯攻,设法引开第十三集团军,然后再在南面发动突击。

问题是,这样一来,等于要在三个方向上发动进攻。

要知道,巴拉姆只准备在两个方向上发动进攻,即在戈兰高地上强攻,在约旦方向上快速突击。按照他之前制订的计划,美国援助装备组建的六个旅,将用在戈兰高地上,充当进攻的预备队,并且在不利的情况下负责守卫戈兰高地防线。现在要在三个方向上进攻,这六个旅必须在第一时间投入战斗,而不是等到进攻之后再部署到戈兰高地。也就是说,进攻只能在美国援助到达后开始。

因为船队要十一月十五日才能到达,所以巴拉姆把进攻发起时间定在十六日。

这已经是巴拉姆能够做出的最好安排了,就算以色列军人的素质很不错,也不可能在没有装备的情况下作战。

问题是,从时间上看,这显然对以军十分不利。

要知道,就算中国不再向中东增兵,第十三集团军也能利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全面巩固叙军防线。

事实上,当时蒋博文少将做的还不仅仅是防御部署。

第三十一章政治变更

第三十一章政治变,到网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