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222章(1 / 2)

这就是从小读书的重要性。

苏洵有天赋,但是年少时不努力读书,年纪大了之后,同龄人都当上高官了。】

天幕下的众人十分认同。

观苏洵的《六国论》,“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这句写的很好,批判当下的人不吸取前人的教训,但是苏洵自己都没有做到。

读书人想必读过汉朝的乐府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苏洵年少时如果努力学习,名气肯定更大。当然,浪子回头金不换,只要想学,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只是越早越好。

【苏洵的幼子苏辙出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也就是公元1039年,比他的兄长苏轼小两岁。苏辙虚岁十九岁的时候和苏轼同一年参加科举,和苏轼同时高中。

苏辙这个高中还是比较坎坷的。

他在策问考试的时候不知道在想什么,言辞激烈,直言不讳,考完就觉得自己一定会落榜。

这到底是想中还是不想中呢?

这得归咎于宋仁宗赵祯,科举取士的时候就透露了要招敢于直言不讳的人才,苏辙听了,也是这样做的,照着这个思路写出来答卷。

写完一看,不行,过于直言不讳了。】

【苏辙的考官之一是司马光,就是小时候机智勇敢砸缸救小伙伴的那位,将苏辙的考卷列为三等。苏辙话糙里不糙,答卷虽然立意有点剑走偏锋,但是写的确实不错。

司马光的好友兼同僚范镇反对,觉得不该给这么高的成绩。当时的丞相胡宿也是考官之一,坚持要让嘴里没有好话的苏辙落榜。

这事就传到了皇帝宋仁宗赵祯的耳中。

宋仁宗赵祯不同意让苏辙落榜,当初说好的要招敢于直言的人才,这个不就是?苏辙如果落榜了,他这个皇帝就成了笑话。

因为皇帝的一句话,原本要被丞相打下去的苏辙高中了,进入了官途。】

宋朝之前的人这时终于知道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了,为什么会被贴上砸缸的标签,原来是为了救人啊。

司马·砸缸·光:“……”砸缸这事过不去了是吧?不过很有可能不说砸缸,后世之人都不知道他是谁,对他的印象就只有砸缸。

这么一想,更悲催了。

【说起苏辙,网传他当官的目的就是为了捞哥哥苏轼,人们对他的印象就是大冤种弟弟,一直在捞哥哥,不是在捞哥哥就是在捞哥哥的路上,为了捞哥哥都做到丞相了,就差当皇帝了。

咋说呢,这只是个调侃,给历史人物的事迹增添一点乐趣。

这样的说辞是在uc上班的必备技能。】

当官的目的就是为了捞哥哥,这太让人感动了,为了捞哥哥不断地往上爬,谁看了不动容呢?

天幕下的众人想了想,也觉得有这种弟弟真不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