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3章尹霍
于禁作为局外人,得到的关于长安的消息以讹传讹,夸张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但有一点却是准确的,那就是此时的长安的的确确是风雨飘摇,各种流言蜚语和政治鼓动甚嚣尘上。
闾左、酒肆,到处都盛传着皇帝要对董家下手,而且各种说法都是言之凿凿的,说这次河东兵回防就是要血洗董家宅。
皇帝本人肯定是不愿意承认的,他让赵谦作为自己的特使专门去探望董卓,并向董卓传递了皇帝的意思:
“国家大事,任由那些鼠辈造谣,可恨万分,公但养病,朕自当法办此事。”
据说当时赵谦说了这句话的时候,董卓躺在床上讷讷,宛如死人。
而实际上赵谦在回宫后,小皇帝还真的问了一句:
“丞相如何?”
赵谦并不想看到皇帝与董卓在这个关头发生内乱,但作为人臣本分,他还是照实说了:
“丞相面若白纸,恐命不久矣。”
再然后,小皇帝连呼了三个“好”,其意还用再多说吗?
之后,在赵谦探望完了董卓的第二天,朝廷连发数道诏书给益州的李傕和凉州的牛辅。
上谕令此二封疆大吏一并入京看望病重的董卓。
而这一举动似乎更坐实了市井流传的猜测,于是整个长安的形势变得更加热烈了。
一些坐怀观望的公卿之家纷纷出城避祸到了乡郊别墅,不敢在长安这个旋涡风暴中久留。
不过有些人却将这个当成了机会,各家都在都内招募游侠、武士,似乎也想在这大乱中分一杯羹。
于是,长安城内的一些游侠、豪侠,一时间就成了香饽饽,成了很多公卿家的座上宾。
而在小皇帝那边向凉、益两州发诏书的时候,丞相府内的一干僚佐齐齐聚在一起讨论了这件事。
众人讨论到最后,得出了小皇帝背后一定有高人指点,因为这条政策可以说是正切了他们和自己这些丞相府两方的共同需求。
小皇帝为何要让牛辅、李傕二人来朝?不就是为了他们二人交印入京吗?
但别看小皇帝好像是要拔掉丞相身边的羽翼,但实际上丞相府的一帮人也不愿意去反对,为何?
因为他们也在防备着牛、李二人。
随着牛辅、李傕二人官拜一州刺史,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立山头、分别为“牛党”和“李党”。
二党虽在董卓一系,但作为地方上最重要的实力派,却并不是什么事都符合董卓一方的利益的。
就如同现在,董卓命不久矣,那无论是想要上位的李儒还是董氏几个子侄,都会犯嘀咕一件事:
“这牛、李二人到底还愿不愿听自己的。”
而现在小皇帝的行为正好可以验证他们心中的怀疑,那就是这两人敢不敢来京。
现在丞相都快要死了,牛、李二人作为被丞相一手提拔起来的,该不该入京看望呢?
再加上,现在泰山军已经攻破潼关了,牛、李二人也应该入长安,听从董氏新的门面的指挥,共同抵抗泰山军。
所以无论是恩义还是现实,都需要牛辅、李傕二人来一趟长安。
那两份诏书发出去后是什么结果呢?
牛辅来了,李傕不来,给了一个理由说是自己的痔疮犯了。
别笑,常常骑马的都知道,一个威武的骑士总是免不了痔疮之苦的。
当然,李傕不来肯定不是这个原因了,真实的原由其实还是他对未来的判断。
李傕在凉州诸将中是为数不多具备政治头脑的军将,他在长安有自己的驿馆,每日都会有大量的书信送入成都。
虽然这个时间有数日的延迟,但并不妨碍李傕勾勒出一个大概的政治局势,现在这个关头入长安,弊大于利。
而李傕不入长安是弊大于利,那牛辅此人入长安,那就是利大于弊了。
牛辅和李傕是不同的,他们不仅身份不同,而且控领的大州也不同,所以同样的问题就有了不同的选择。
实际上,当董卓不豫的消息传入汉阳冀县的时候,牛辅就已经坐不住了,那时候就想回长安。
为什么牛辅要这么即刻回长安?因为只有在董卓的身边,他才有可能分到最丰厚的政治遗产。
尤其是当董卓处罚董旻,关了这个董家门面禁闭,这牛辅就更加急躁了。
没了董旻这个对手,董氏亲党中谁还会是他牛辅的对手?真的是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但作为封疆大吏,牛辅却不能擅自离开,不然真就是造反了。
所以,长安的诏书一来,牛辅早就准备好了,留大将王方守汉阳,然后自带着千人左右的精锐骑兵,取渭水北道,直入长安。
其实牛辅这么果断入京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凉州不比益州,是真的穷得一塌糊涂。
打个比方吧,益州可以把门一关自己过日子,而牛辅要是敢这么做,手下人都养不活。
没有长安的凉州,根本不具备自给自足的能力。
当然,凉州地土广阔,要是肯苦耕一番的话,还是能有一番局面的。但奈何经历百年战乱,想要让社会进入一个和平稳定的生产阶段,真不是牛辅能做到的。
如此,牛辅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入京去搏一把大的。
有时候他也羡慕李傕的好运道,要是自己也有好家底,谁还跑去长安去搏命啊。
无论如何,公武两家默契的出招了,而李傕和牛辅也各自做了自己的选择。
大乱前的长安就这样刮起风了。
……
风起于青萍之末。
小皇帝并没有闲着,他还是坚定又自信的布置着棋子,编织一张大网,好将董氏一党一举擒获。
作为一个少年就在动乱中成长的皇帝,刘协有着不属于他这个年龄的政治智慧和隐忍。
此时,作为他外援的河东兵已经抵达霸陵,而段煨也已经驻兵骊山,阻挡着入关的泰山军。
虽然现在的局面比他预想中的要差,但刘协依然认为目前是彻底铲除董氏一党的绝好时机。
并没有人和他说过什么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刘协是自己天才性地领悟的。
而且就是占据了这么好的优势,小皇帝每一步落子都是那样的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