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39章(2 / 2)

虽未直说,江知与却有很强的直觉,他感受到了莫大的鼓励——他可以做自己。

仅两天,城外难民就清空了大半,都被迁到江家的农庄。

县里也为安排难民一事贴了榜,闹市里,官差一天念三次,广而告之。

县内百姓都听说了,江家人出行,默契让道。

瞧见江家那位以乖巧美貌出名的小哥儿,也和父兄一样骑上马,所过之地,惊声连连。

出了城区,马儿疾跑。

江知与有段时间没骑马,腿上被磨得发疼,心情却很畅快。

族亲之间,产业再细分。

祖田与祭田,属于族产,是族集体的。供族人耕读用,培养后代子嗣。

族人又各有私产,这是属于单个小家庭的。

江承海是白手起家,他发家后,先后供养二弟三弟读书,二弟早逝,三弟当官,族里才起来。

原先固有的农庄,有七百亩,这是他给江知与攒的嫁妆,后边悄悄摸摸,一年里买个几次,给他凑出了千亩良田。

大启朝有明确规定,每户人家,最多只可有耕地一百亩。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他拉了几家揭不开锅的远房亲戚挂名,每年会付些挂名费。

地是要人种的,给谁种不是种?他们家里米缸都见底了,哭求一番,就留在了农庄。

后边添置族产,分了人一些出去,还有部分顽留。

年年虚报产量,自家多留点存粮,江承海懒得管,以后不带他们玩就是。

氏族力量大,他也愿意扶持族人。

早年吃过亏,这回要选品性好的——老一辈不算,看小辈有没有能撑得起门户的。

这些人,才是以后跟小鱼打交道的人。

抵达农庄,江知与跟江致微先去安排难民,江承海去找族亲,把大家约一块儿,将各家营生定下。

主理人是江知与,农庄管事陈大河来找他。

进庄子那天,农庄清点过,按户写了一份名册。

江知与粗略看了看,有的人家三代同堂,有二十多号人。有的人家孤儿寡母,甚至还有只剩下个小孩孤苦伶仃的。

他闭上眼睛,强迫自己收起同情心。

有过布施的经验,他早知道难民的惨状。要帮他们,不能纯靠泛滥的眼泪,他得抓紧做些什么。

江知与跟江致微说:“我们别用难民称呼他们,他们既然是枫江来的,我们就叫他们枫江百姓、枫江乡亲。”

把数量繁杂的集体,当做“个人”。

见面第一步,拉近距离,获得好感。

江致微点头,直切主题:“人数虽多,按户数分,就显得少。人力有剩余,就按照普通百姓家的上工模式来,把壮劳力筛出来,一人养一家。

“他们现在都没什么生活用品,妇孺老幼也组织起来,编点草鞋、草帽、席子之类的,手工活换钱粮。”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