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品>都市言情>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521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521节(1 / 2)

<dt class="tp"></dt>

<dt class="kw"></dt>

<dt class="rd"></dt>

大朝觐将近,元旦也将近,六部衙门大部分都休假了,只留下了一些当值人员。按理说内阁也可以轮休了,但大朝觐期间,内阁大臣不露个脸怎么行……

眼下最忙碌的依旧是吏部与礼部,尤其是吏部,若没有国子监数学监生的帮助,估计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了,即便如此,吏部也是从早忙到晚,毕竟几千多外地官员要来,这些官员不是来了见个面,吃个饭就回去了,是需要在京师过春节的……

别看只是一千来个县,合计三百多的府州,就以为就这点人了,一个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可是有几十号人的,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来,但朝廷序列的官还是要跟着的,吏员就待在家里候着吧。

礼部官员整天都埋头于“揭贴”之中,所谓“揭贴”,就是初期考核加考语的文书。

官员的考核也并不是年终才开始,而是每个月都有,县官每个月对所属官吏功过成绩考评造册送给州,州官每个月对县官考评造册送给府,府这一级就不按月来事了,而是按年。一年快到头了,府官整理整理文件,送给布、按二司衙门。布、按二司衙门翻看几眼,写点评语,送给吏部,吏部收到的这一份汇总文书,就是“揭贴”。

大朝觐伴随着大考核,考核的一个主要依据,那就是“揭贴”。

因为“揭贴”是由地方送到吏部的,所以在大朝觐之前的地方,通常是比较热闹的,官员们也很活跃,今天请某个官员去红楼叙叙旧,明天去哪个官员家里坐坐,当然,空着手上门是不符合交际礼仪的……

按照安全局的一些情报,有官员在大朝觐之前,赶牛车五辆,载银铜数万,行走于野,穿州入府,如果配几个侍卫,挂上招牌,那就可以充当皇室中央钱庄的运钞车队了……

第六百一十五章 程朱理学的改良方向

贿赂是一门学问,不钻营清楚很难搞定。比如这里有道数学题:

搞定知县需要一百两,搞定知州需一千两,搞定知府需要五千两,搞定布政使司需要一万两。

问,这一万两谁出?

首先,知府自己是肯定不出的,他会找知州要,知州也不会自己掏钱的,他会找知县要,知县打开钱袋子一看,一把辛酸泪,可下面已经没人了,总不能找主簿、衙役要钱吧,来年还得指望他们跟着干活呢。

找谁?

士绅大户?

百姓?

不,是士绅大户和百姓,外加透支财政。

上面说,这件事难办啊,得加钱。

知县衙门还是留着一些钱财维持正常运作的,现在也顾不得了,官途要紧,什么明年的维稳治安经费、赈灾经费,粮食经费,统统拿出来。

实在还不够,让大户门出,不出,来年你试试后,有的是理由找你们麻烦,百姓也得出,一家出十文钱,都够多少了……

大朝觐的背后,往往伴随着一堆污浊。

不过也好,在安全局逐渐沉入州县一级的情况下,这些动静自然而然也送到了京师,谁收了钱,收了多少,什么时候送的,哪只手接的,藏在了猪圈里还是床底下,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这笔账本,朱允炆没给吏部看,原因也不单纯是保密,而是这份账本现在只有上册,下册还没开始写呢,等这些官员入京之后,下册才开始动笔……

现在安全局也好,安全二局也好,已经不再以古今、公子、白莲势力为主了,虽然还没有抓到古今,白莲教的佛子唐赛儿也没找到,但这已经不是主要的矛盾点了,官吏问题,才是关系更广,分量更重的问题。

朱允炆给安全局的命令,那就是盯着入京的官员,看看他们到了京师之后,找谁吃了饭。至于送没送礼并不重要,答应人家吃顿饭,就是冲着好处去的……

当然,京师吃饭的地方实在是多,安全局人虽然不少,也不能全部都盯着人家吃啥去,重点还是放在中高档酒楼、青楼还有各地在京师设置的会馆里面,至于街边的烧烤摊,大排档之流的,不盯着也不碍事,就没几个官员请客会请到小吃街的……

自从十二月四日开始,陆续有外国使臣进京,先来的还是占城国,使臣是老熟人耶嘉僧远,只不过耶嘉僧远从主使成了副使,一个名为孙子布的家伙担任了正使。

这个名字有点费爷爷,但不管怎么样,这是人家的真名。

孙子布带来了一个占城国的“噩耗”,罗皑去世了,接替罗皑的是阇耶僧伽跋摩五世,嘟噜了一大堆,会同馆的人翻译过来叫“占巴的赖”。

朱允炆有些可惜,罗皑是一个相当强势的人,要不然也当不上国王了,他活着,安南胡氏对占城还有些顾虑,现在他死了,又出来一个占巴的赖,看名字是有点赖,也不知道有多少本事。

孙子布擦了擦眼泪开始告状,告状的对象还是安南胡氏父子,说他们两个正在兴大兵进攻占城,已经占据了占洞州,再这样下去,占城就要失去北部屏障了,请求天朝大哥大主持公道,救小弟于水火之中。

朱允炆安抚了一番,让他们回会同馆休息去了。

占城会不会被吃掉,其实算不了什么大事件。安南胡氏要真的吃了占城,大明也能顺带一起打下来,如果占不了,也能耗点实力。

不过按照历史进程来看,占城被彻底灭掉还需要几十年。大明一旦对安南用兵,占城怕就不会灭亡了……

这一日,朱允炆正在绞尽脑汁写《物理学》,不,是《格物新学》。

在元朝时期,程朱理学被作为官学,成为了统治阶层的工具,加上一些理学家实在是没骨气,投靠了元朝,将“君臣大义”作为核心思想宣传了近百年,结果这套思想深入人心,已经超出了民间原本存在的“华夷之辩”,结果许多汉族人成为了元朝的拥护者,不少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丢朱元璋砖头,也是有思想依据的。

到了朱元璋时代,又搞了一套“唯朱熹”论,思想控制很是严苛,想自主表达思想,举行公开辩论,下场就一个:

打死。

但朱允炆掌权之后,不断推动国子监思想解禁,给了他们学术讨论的条件,甚至还引入了一干杂学进入国子监,让国子监成为了一个思想并存的大熔炉。

但这个大熔炉现在出了点问题,据杨士奇奏报,程朱理学方面的论战越来越多,有些人已经在质问宇宙到底是不是“理”、“气”构成的,直接攻击程朱理学的根基。

但这些监生还是太嫩了一点,怀疑精神有,质疑精神有,但思想境界还没有,给不出来答案。人家就问一句,不是“理”、“气”,那你以为是什么?

答不出来。

真的答应不出来,除了理学构建的宇宙观、世界观,他们不存在另外的观念,只凭着质疑而给不出答案,是立不住脚跟的。

对于这一点,朱允炆也帮不上忙。现在抛不出来小马的唯物论,那些观点,偶尔说说当做玩笑也就罢了,作为学术问题,那是会带来思想混乱,带来更严重的认知问题。

朱允炆后世也不是学哲学,走革-命的,虽然翻过马列教材,但看过还拿出来用是两码事,真要乱来,这天人感应、程朱理学、君权天授、君臣伦理、礼仪礼法,都会崩塌,到时候大明不用别人打,就会被自己玩死。

思想问题是个极大的问题,绝对是不允许存在多元思想混杂的,必须坚持一个主旋律,一个主心骨,那就是儒学,也就是现在的儒学代表程朱理学。哪怕是后面王守仁横空出世,心学大成,他也并没有推倒程朱理学的灶台,而是在其基础上,改良、改善、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论。

朱允炆也没办法搞定程朱理学,也不打算拿出王阳明的那套理论,而是决定另辟蹊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