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品>科幻灵异>大明王冠> 第1733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1733章(1 / 1)

朱高炽摇摇头,“你觉得他们只是反对新的注音识字法?”

不存在的。

你吴与弼编修出来的字典,根本不影响已经参加了科举的官员和士族学子,他们读书多年,要重新去学你那一套注音识字法,其实也就是时间问题,一年半年的时间,就能解决。

所以问题的症结不在字典这个新生事物。

吴与弼也不是当年的毛头少年了,这些年全国考察,也学会了很多东西,听太子这么一说,知道太子是想借自己的口来说一些事,索性便直说了:“他们反对的是推广新字典之后,随之而来的另一项改革:科举颠覆性的改革!”

科举改革其实已经改了不少,比如现在取进士的名额,远远高于过往,而且现在地方官学也可以直接举荐学子入仕,根本不需要参加秋闱,就能进入仕途。

不过目前的改革,依然还没有触及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朱高煦点头,“其实关于教育改革的事情,我多多少少听朱瞻基说过……嗯,别误会,不是太孙想来掺和这个事,教育改革的事情,还是只有你来,我和陛下才放心,之所以太孙知道,是因为太孙和镇西公征讨瓦剌时,镇西公有次喝了些酒,说了句当今天下读书人,酸儒居多,迟早误国,当时太孙就追问了一句,说要怎样才能酸儒不酸,镇西公便说了他心中关于教育改革的事情。”

看向吴与弼,“镇西公给你说过罢?”

吴与弼颔首,“说过。”

黄昏理想中的教育改革,也是吴与弼深深认可,并且打算这一辈子穷尽其力去推行的事情,事项比较多,不过大方向比较简单清楚:第一步,是推广新字典。

这一步很重要,因为这个新字典,不像集韵和广韵的注音识字法,存在诸多缺漏和特殊情况,这个新字典的注音识字法,是一个完整的识字体系。

也就是说,一旦全国推广后,读书人入门认字的那一项步骤,几乎能节省七八成的时间,而且这个注音识字更简单直接。

第二步:字体简化。

黄昏说过,现在用的字太复杂,比如黄昏举例吴与弼的与字,是“與”。

黄昏说,这个“與”字简化成“与”。

一目了然。

而且只有三画,更简单易记,这样也能让全国的读书人更好的学习识字写字,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更多的读书人。

第三步是和第二步同时进行:科举改制。

现在的科举制度,基本上是由官府举办的乡试、会试和殿试,但最后能入仕的也就殿试选出来的那么几百人。

太少了。

以后的改革,将会把乡试和会试都作为官员入仕的途径,殿试依然存在,不过殿试所选取的人才,都是为朝堂中枢准备的。

也就是说,乡试和会试,都改由地方官府举行,殿试由京畿这边举行,乡试和会试考中的人,直接进入各地官府入仕。

这就大大增加了科举取中的人数。

还有一步改革:地方官学的数量要大量增加,同时在官学和私塾中,增开算学、力学、化学等诸多新鲜学问,并将之纳入考试必考科目,裁撤八股文之类的考试项目。

也就是说,以前的科举,只是科举中的一个项目。

这一步改革,也是重中之重。

朱瞻基:蛐蛐很好玩!

听吴与弼详说了一遍,朱高炽眉头紧缩,一个头两个大,“这些改革计划,只怕已经传开了,所以子傅,你现在知道改革司为何没人来点卯了罢。”

如果教育真的这么改革……

天翻地覆了。

乡绅士族相对于寒门学子的优势,进一步被缩小,而且在这种教育科举体制下,全国官员之中寒门出身的恐怕会占据大半。

当然,这是绝对完美的情况。

实际上不会这么美好,比如地方的乡试和会试,很可能被官员暗箱操作,而增开的官学已经私塾,也很可能沦为地方官员的“书院”。

到时候有可能会兴起“乡党”。

不过至少从这个改革项目来看,是要动乡绅士族这类既得利益者的蛋糕,所以全国上下对教育改革的反对声极大。

别说朝野官员了,朱高炽听朱与弼细说了一番,也有点犹豫。

教育改革还该不该推行?

这个教育改革,前期可能会见到一些成效,但后期有可能出现乡党,也有可能让地方官员垄断官员入仕的权利。

无形之中,架空了皇权在官员除拜上的绝对权力。

但也有一个好处:如果这个改革能彻底推行,并且良性发展,那么多年以后,大明官员的产生基本上都是靠考试,而国家只要把控好乡试和会试,就能全盘掌控全国官员。

如果长久一点,很可能消除“乡绅士族”这个阶层。

皇权将一家独大。

所以利弊参半。

朱高炽不愧是兼国多年的人,很快有了思绪,这个事情吧,可以推行第一第二步的字典推广和字体简化,至于第三步的科举考试的彻底改革,以及大兴官学,要多加斟酌,倒是科举项目,增开算学、力学和化学方面的科目,倒是可以考虑。

毕竟大家有目共睹,这些东西是目前推动大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吴与弼当然不会考虑这些事情,他只知道,黄昏给他描绘的关于科举改革后的弘大蓝图,一个全国人人都有书读的盛世,让吴与弼笃定了此生的目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