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宏对答如流,应是提前思考过,“小商人走私,一来数量少,不足为虑,二来朝廷大规模交易,所能议得的价格必定比他更好。而若是大商人走私,朝廷可以惩治,与民无害,如此即可。”
这里面有个细微的差别,即费宏想要借鉴近来越来越多的‘皇商’来成立茶商,加入这个竞争。用生意而非政令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以往官府的行动都是行政思维,费宏看了这么久皇帝的思路,隐约也能摸到点什么。就像梅记在杭州,朝廷在行海贸,与此同时也允许民间这样来做。
为什么?
既然海贸赚钱,为什么不全部由朝廷控制?
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官府要给百姓活路。
四川的百姓也要有活路。
这个活路,要从茶上面来,茶能换得马,马能换得银,如果官府成立茶商,再与太仆寺建立以马换银的渠道。
茶,不就是变成银子了?
不过这种从行政到市场的转变非常细微,而且与先前朝廷主导茶马互市的模式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别。
要说有,就是以往朝廷的茶马互市,以换得马为最终目标,说穿了,就是因为缺马所以才允许这样互市。但这次费宏的想法,是以换得银子为最终目标。
马,在冷兵器是一种武器,所以以前是投入、为了战争的胜利。但银子,其背后是一种生意。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同时也弥补马匹数量不足的问题。
这要理解确实不容易,
太仆寺卿王禀对此就有些疑虑,他今天是被找过来出钱的,万一花了十万两银子,来了五千匹马,结果质量不过关,他如何交代?
朝廷现在对这些拨下来的银子追查的紧,他本来可以是明君手中的干臣,干得好就是一代名臣,何苦为了一个费子充的面子而冒险?
所以略微沉吟之后,他说:“子充兄,茶马互市牵连甚广,不知此事上奏了皇上没有?”
“还没来得及。”费宏也实话实说。
他其实是想做出点成绩,与相关方协调好了,有了结果再奏报皇帝,这样才容易得到皇帝的支持。
西北杨一清在这三五年内窜得极快,隐隐有正德第一臣的气势,东南有帝师王鏊,以天官之尊主导开海事宜。
一南一北,两样大事。
可西南却毫无动静。
今年大朝会之前,皇上在召见他的时候,对于四川这个天府之国每年只有80~100万石的税粮有些疑虑,就是他自己也觉得四川这块宝地应该有更好的表现。
此外,现在从上到下都想革除弊政,所以他也想有所作为。
“若是没有上奏皇上……恕下官很难简单答应。朝廷拨下的银两是要太仆寺蓄养更多的战马,下官却买了一些藏马回来,怕是不妥。”
费宏还想争取,“用于运输的马,本就可以是藏马。”
“但朝廷的银子就会这样流失掉。”
“朝廷的银子从何处来?”费宏自己问,自己肯定的答,“海上。且以后会源源不断的来,也会源源不断进入马征。除非大明不缺马了。”
齐承遂蹙眉,“若朕不缺马,子充兄今日所言,岂不是如黄粱一梦?”
费宏心想,看来这帮人的心思也不在皇上身上,“不缺马,咱们的茶叶就不换他们的马!”
他们要茶叶,但咱们当然是缺什么要什么,实在觉得对方没什么可以提供的,派五万军队来替我打仗!怎么脑子这么死!
第三百二十六章 出宫
费宏最终还是说服不了那两人,他不是齐承遂和王禀的上司,太仆寺、陕西的马场该如何,他插不进去话。
这其实就让他茶商的计划无法执行。
因为换取银两不仅是新增出来的环节,而且是最为核心、重要的环节。只有卖得到银子,老百姓才会自愿自觉地加入到这个循环中来。
对于他来说,太仆寺是最好的马匹去处。
太仆寺现在就是最大的马商,西北杨阁老是他最大的买主。
但是圣旨也说了,军队具有优先购买权。
什么叫优先购买?
即其他人也可以购买。而且军队购马是国家行为,所以限定二十两一匹,真的卖到民间……马是珍贵之物,三十两也是可以的。
说明皇帝是想让这些人自给自足,即便做不到也可以减轻对国库的压力。
按照他的设想,既然可以有马商,就可以有茶商,茶商当然可以卖茶叶,在中原百姓见茶叶是寻常,卖不出高价,且处处是茶叶,福建、江西都有种茶的地方,再有四川是茶马互市的集中地所以他最先想到茶马互市。实际上,如果茶叶可以通过市舶司卖到海外也不是不可以。
就是运费会很吓人。不过现在人人知道,海贸有十倍之利。
或许也可以试试。
于是一边不成,他就去找了另一边。
浙闽总督府参政,王守仁。
王守仁颇受陛下信任,又是他的熟人,应该会好些。
这次很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