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品>女生频道>戴高山文集> 正看隋炀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正看隋炀帝(2 / 2)

对于文明的现代人来说,人们视科举制度为迫害读书人的封建工具。但在封建社会形成的古代王朝,特别是刚刚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的隋朝,科举考试是对中国贵族为官的一个挑战,它铺开了平民的进士之路,并为中国后来的王朝选拔贤士,垫定了基础。

隋朝统一中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管制,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至公元607年4月,隋炀帝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度,发展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增置了进士科,使国务的操持者由世族门阀政治逐渐改向科举取士。这是一项重大的政治改革,但是,由于他的科举改革,同时也触动了一些王权贵族,他们群而攻之,使得他的政权统治,进一步动摇。

科举制度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为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参政提供了机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手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因此,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在教育方面,隋炀帝即位第一年,就在诏书中写道:“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隋书北史均有记载:远近儒生纷纷前来,并被组织起来互相辩论学术问题。一名高级官员给他们排列名次,上报隋炀帝。因此许多寒士得以重振门庭;典籍研究盛极一时,南北的传统兼容并包,古代的典籍都被注疏。

在隋炀帝执政期间,藏书事业高度发达。他令秘书省官员,凡秘阁所藏之书,均抄写50副本。皇室藏书楼为“修文殿”藏有完备而无重复的正御本图书,皆装饰华丽,宝轴锦标。将抄写的副本图书,连同西京“嘉则殿”之藏,共达37万卷。史称“历代之书籍,莫厄于秦,莫富于隋”然而,如此巨富的藏书,依然在隋未战争中被销毁。

隋炀帝在江南任扬州总管时,就网罗学者来整理典籍,在他即帝位的近二十年间,共成书一百三十部,一万七千多卷。还组织人编写了长洲玉镜四百卷,和区宇图志一千二百卷,这对于保存我国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贡献。

隋炀帝使隋朝时的中国,具备了总括全国各地方的总结性地方志。隋炀帝诏命天下诸郡绘制各地风俗物产地图,编撰诸郡物产土俗记131卷、区宇图志129卷、诸州图经集100卷。隋炀帝下令编撰的上述地方志书,规模宏大,既是承前启后的总结性著作,也是编撰全国性方志图经的开端,影响深远。

因为他崇敬儒教与孔子,又于大业五年下诏曰:“先师尼父,圣德在躬,诞发天纵之姿,宪章文武之道;命世膺期,蕴兹素王。而颓山之叹,忽逾于千祀;盛德之美,不在于百代。永惟懿范,宜有优崇。可立孔子后为绍圣侯,有司求其苗裔,录以申上。”

由此,隋炀帝再次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地位。

5。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这是隋炀帝在西巡时所做的饮马长城窟行,其时的军旅生活肃肃秋风。“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写出他的雄心和为国忧虑;“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写出路途的艰辛;“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写出军威雄壮;“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写出所到之处,四方来朝;“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写出渴望天下太平的心愿!

此诗一出,立马成为千古名篇。后代文人对他诗篇的评价极高:“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隋炀帝起敝,风骨凝然。隋炀帝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古道于此复存。”

纵观后人评价,亦可见得在才学方面,隋炀帝之风大开先河!隋炀帝自幼聪慧,并从二十岁起名满天下。由于少年好学,喜欢诗文,故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留下重大的一笔。但他生为亡国之君,死为无魂之鬼。后人对他的才慧,知之甚少,多为贬斥。这里,我们再例举一首诗春江花月夜其一,与大家分享。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唐代诗人张若虚写过名篇春江花月夜,但隋炀帝在张若虚之前,就写有春江花月夜了。此诗题原为陈后主所创,但原词失传,隋炀帝曾以此题作曲。

从隋炀帝的春江花月夜可以看出,其诗歌风格丽而不艳,柔而不淫,大有正言之风,雅语之气。他借题生义,一扫艳媚。

黄昏,他远眺长江之岸,看到暮霭沉沉,水波不兴,春花齐放。是夜,他目睹春潮波生,听江水滔滔。月在江波中慢慢消隐去了,星星却在激荡的潮水又被带出来。

他的创作并非像某些文献所载“词无淫荡”而是像隋书文学传序所载:“并存雅体,归于典制”可见隋炀帝所写的诗并不浓艳,而是雅味正声。

6。

由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使然,一个失败的霸主,一个亡国之君,有人把他和商纣、秦始皇并列为中国三大暴君。他的功绩因此在人们的谩骂声和传说中,不被记忆,慢慢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然而奇怪的是,正是因为他和秦始王这样的暴君,才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千古永恒的长城和运河,我们为此不甚理解。

由于隋炀帝高估了自己的个人能力和国家实力,穷兵黩武,过份劳民伤财,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知名亡国暴君。对于中国历史来说,那是一段不公平评说;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那是一种不公平的偏见!往往,我们无法客观地去评估一个历史人物,只能根据其最终的成败而下定论,是不是因为我们受到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太深。

无可否认,隋炀帝的政治眼光、军事谋略、扩张野心、文学才气以及对中国所做的事业,相对于汉武帝、唐太宗、明成祖来说,并不逊色多少。但他的治国纲领和国民基础,却远远没有这几个皇帝实力雄厚,这也是他最终亡国的原因。由于政治因素而导致民心失散,最终亡国的隋炀帝,后来一直是天下君王引以为戒的历史标本。

不管怎么说,人们把他挖掘大运河的业绩,归入到他为了个人的私欲而三下江南小事,这显然是太过于简单的平民思想。而他千辛万苦,用整整半年的时间西巡张掖,古人并没说他什么。但今人是否也可以认为,那他是一时冲动和冒险呢?

今天,当我们把真正事实摆放在桌面上时,或许还有许多人觉得他依然是一个荒淫无度的皇帝!是的,历史的可怕是因为他最后完全失败了,成为一个亡国之君,只占据不到20-30平方米的墓地。做为一个帝王,他的墓甚至无法享受到“陵”的称谓!

事实上,他不是一个小气而自私的帝王,在他的身后,留下太多太多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