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品>女生频道>北洋> 第二百一十七章 从议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七章 从议(1 / 2)

第二百一十七章从议

为了掩饰谭延闿对关岛和塞班岛的真实意图,他糊弄了托尼领事,不过这样的谎言纵然能够瞒住一时却瞒不住一世,只要看看地图,尤其是有着深远战略眼光的海军将领或是政治家,不难看出这两个群岛的地理位置背后有何等的玄妙之处。

西班牙能够将塞班岛卖给德国,这实在是很出乎谭延闿的预料之外,不过德国人对海外领土的渴望已经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谭延闿实在是对威廉二世皇帝的政策有些看不懂,为了维持距离本土这么遥远的殖民地,尤其是塞班岛这样在现在看来没有一点军事经济价值的群岛,这个代价是不是有些太大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谭延闿担心能够看穿这两个群岛背后战略价值的政治家中,绝对不会有威廉二世的名字,这应该是一个偶然事件。

在谭延闿的记忆中,塞班岛能够留在历史上是因为美国人和日本人在此进行了一场大战而得名,而关岛则对后世中国来说是不折不扣的枷锁。军事和政治思想的演变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在这个时代还没有出现像后世战略轰炸机那样的超级武器,关岛和塞班岛在这个现代战列舰出现的前夜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横跨太平洋的补给港口而已,除了风光秀丽之外没有丝毫可取之处,想要趁着这个空挡让这两个群岛改姓“中国”,难度似乎并不大——至少在谭延闿的眼中,太平洋中凡是挂着“德国”标记的群岛用不了二十年都要改姓!

“呵呵,这样骗人的鬼把戏能够蒙混过关么?”谭延闿笑着问道。

沈静自信的说道:“这当然没有问题,关键是要找到一个货真价实的老道,不然这件事就当我从来没有说过!须知太后年岁已高,对于这些老人而言,荣华富贵已经不足以打动他们的心,要知道历史上无论昏君还是明君对长生不老有着何等的渴望?我们又不是指着这把戏能够蒙混几十年,只要让太后的隐疾稍稍缓解便有借口了!”

谭延闿在屋中走动两步说道:“关岛归属事关重大,只要有一线希望能够从美国人手中弄到关岛,我们都要试上一试!这件事你尽快的去操作,不过这老道就不用再让他谋求一个什么‘国师’的地位了,要不然不要说翁同龢会来找我们的麻烦,就是张之洞和李鸿章也不会坐视不理,弄得他们群起而攻之反倒是我们的麻烦!”

沈静笑着拱拱手说道:“这个自然是如此……”

谭延闿看重关岛,可是这终归是一个念想,美国人实在是太过精明,连他自己也不抱有几分希望来获得关岛。只不过他太过执着,如果沈静想出更加荒唐的主意来,只要能够获得关岛,他还是会全力支持,这个岛实在是太重要了。

威海卫,武卫右军临时参谋部

这座用于训练新军的军营原本是为了收拢德国俘虏紧急建造而成,结果还没有用上几天便将所有的俘虏转移到天津小站兵营安置。谭延闿看这么多建筑空置有些可惜,便将其扩建以容纳新建陆军的新兵在此训练。

新军的训练依旧遵从了“以老带新”的原则,新招募的两镇新兵和原有的武卫右军两镇又一混成协混合编练,以便快速形成战斗力。此时新军已经在此训练六个月了,基本的新军训练科目已经完成,但谭延闿依旧要求济南和威海卫两座陆军军营加强训练——击退了德国强占胶州湾之后,谭延闿非但没有感到安全,反而倒是更加担心,俄国人那条该死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也采取了分段施工加强建设的方法,眼看着就要延伸到海参崴,而铁路每近一分,则旅顺和整个东北就危险一分。

李鸿章最终还是没有完全采纳谭延闿的建议,与俄国人签订的《中俄密约》中还是采用从中国招收劳动力帮助其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而东北段也是穿过中国,这和历史上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不同便是在于李鸿章不是直隶总督,谭钟麟也不是王文韶,在谭延闿的操作下中国劳动力参与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筑计划实施的非常不利。

谭延闿将山东、河南的拳会、教民一部分转移到了东北,另外一部分则送给了俄国人,这些人继续留在自己的地头上绝对不是一个好的选择,那些老弱病残和基督教民送到俄国后,谭延闿就算用脚趾头也可以想到他们的最终结局是什么样子。

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谭钟麟的不配合,俄国人在华成立俄华道胜银行最终流产,连接西伯利亚大铁路至旅顺的铁路修建揽到了自己的手中,却拒绝开始施工,而是能拖就拖——在给朝廷的奏折上,谭钟麟建议先在中国修建沟通京师至旅顺的铁路,在此期间整训军队,通过向东北移民加强东北的防卫力量。

谭钟麟的奏折隐含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维,自甲午战争之后俄国与中国的关系直线上升,全国能够在政坛上叫得上名号的大佬们,十个中有九个半是“联俄”,剩下的半个是十棍子也打不出个响屁的家伙。在这样的环境下,谭氏父子对俄国的态度显得格外显眼,对俄国不禁没有亲近,反而更加警惕,朝中虽然有人就此隐晦的弹劾他们父子,但是却没有任何回音。

这份奏折在军机处经过讨论之后,翁同龢回复的片子是严格按照《中俄密约》的规程来办事,推动帮助俄国人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提供足够的劳工,并且先贯通大铁路至旅顺的铁路路线。谭延闿在听到风声之后,立刻派郭正前往东北盛京面见刘铭传,尽管刘铭传重病已经到了弥留阶段,但是他依旧是对东北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地方大员,他的一句话绝对可以改变朝廷的决议,况且现在就是朝廷内部也对此意见并不统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