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品>女生频道>北洋> 第一百六十九章 风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六十九章 风起(1 / 2)

第一百六十九章风起

沈静听后首先是摇摇头说道:“这谁也不敢保证,甲午年北洋大败,险些让倭人越过鸭绿江危及盛京安危,自此以后这各国列强就开始轻视中国,尤以俄国和德国为甚。两国先后多次向朝廷索要供战舰冬季过冬的北方良港,所幸都为朝廷所拒绝。这次在山东闹出这么大的动静,说到底还是为了预防德国……现在可谓是正值风雨漂泊之时,说不上什么时候突然闹出事端出来……”

谭延闿点点头说道:“从嘉庆年镇压天理教的那彦成,到咸丰年间镇压太平天国北伐的桂良,可以说只要有什么风吹草动,朝廷对地方督抚变革人事的第一件事便是要将直隶总督换成一个满人。甲午战争时期李鸿章之所以没有被换掉,还是因为他经营北洋二十五年之久,根深蒂固换了谁都不可能掌握北洋和日本人拼命……家父虽然在这直隶总督的位子上政绩斐然,但论根基自然是没法和李鸿章相提并论的,此时风闻不过是镜花水月之事,荣禄也未必对这直隶总督有多少看重,他更看重的是银子,至于其他他自问是做得不比咱们更好,挤走家父对他而言没有半分好处。只不过正如你所说的那样,此时风雨漂泊,直隶总督的位子迟早是要被满人占去的……”

历史上德国人侵占胶州湾的事件,在谭延闿看来发生的可能性已经很低了,尤其是现在他来坐镇山东,整顿军务自是不提,德国人就算想要依靠武力来占据胶州湾,这难度系数不比谭延闿弄翻大清王朝要低。不过眼下已经是十月了,过不了几个月就是戊戌年,戊戌年中鼎鼎大名的百日维新和戊戌事变可是在中国历史上占据很重要的席位,而历史上的袁大头也是在这一年靠出卖康有为用六君子的鲜血铺平了自己的发达之路。

德国人侵占胶州湾是可以预防的,一方面不给德国借口,这条谭延闿已经可以说是做得非常好了,活跃在山东八成以上的德国传教士被送到了天津,由于舆论的压力德国很可能会召回他们;另外便是加强山东的防卫力量,尤其是胶州湾的防卫力量,现在谭延闿作为山东巡抚,加上老头子还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位子上,可以通过向英国追加一艘或两艘君权级战列舰,或是挪用一部分朝廷兴建海军的军费来加强胶州湾港口陆上炮台力量,这也可以做到。

不过阻碍戊戌变法和限制康有为等人的行动,谭延闿自问一是做不到,最重要的是他不想去做。以现今中国的现状而言,康有为等人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发动变法,这也不失为一条中国自救的道路,如果说中国国内干扰因素不那么强烈的话,或者康有为等人不那么激烈的想要几天给中国变个样,通过变法挽救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很可能会获得成功。

尤其是袁世凯现在手中既没有权力也没有兵力,相反倒是谭延闿在很大程度上而言取代了历史上袁大头的位子,只是他在仕途上要顺利得多,加上手中的人才济济,新建陆军的编练速度更是比袁世凯快了不知多少倍,弄得谭延闿早早的远离了京师跑到山东来了。

对谭延闿来说在山东当巡抚除了权力上更大了些之外,对于戊戌变法他在良心上也可以算是有个交代——至少变法派不可能在和慈禧太后闹僵之后,还跑到山东来找自己搬兵闹兵变,而京师周边地区毫无疑问是旧式军队占上风,就军事力量而言,能够在短时间内攻克京师防卫体系,除去自己手中的新建陆军之外,全国还找不出第二家来。

戊戌变法代表了现今中国对变法救国的主流,尤其是自己的邻居日本做出了表率之后,日本的变化通过甲午战争极大的震撼了中国。谭延闿不愿意阻碍戊戌变法也是顺应潮流,逆潮流而动是自取灭亡,这个黑锅一旦背上了,说不得他谭延闿也要做袁大头第二,一辈子也别想洗干净自己。

令谭延闿非常欣慰的是到现在戊戌变法还没有半点苗头,可能是甲午战争大清帝国败的没有这么惨,各国列强瓜分中国也因为自己的种种预防措施而变得异常迟缓起来的缘故。不过该发生的终究还会发生,没有戊戌变法,帝党和后党在京师政坛上的斗争也愈发的针锋相对起来,只不过翁同龢手中少了康有为这张变法牌没有历史上这么凌厉的发难而已。

沈静非常明白谭延闿话中的意思,现在朝廷还没有想着让谭钟麟挪窝,不过以直隶总督的沿袭状况而言,只要有个风吹草动,朝廷派出一个满族大臣来当直隶总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而这个人很可能就是荣禄。

“现在京师可是真的很热闹,西边那位自从甲午战争后,对朝政把持的更加严厉了,几乎有返回垂帘听政的时代,翁叔平的日子似乎不是那么好过,而西边对翁家的忍耐算是已经到头了……”沈静没有纠缠直隶总督的问题,而是笑着说着京师现在的情况。

“呵呵,先让他们闹着,他们折腾的越厉害,我们这边反而会更加清闲的做些实事,如果他们闹腾不起来,反倒是我们这边的麻烦更多……”谭延闿苦笑的摇摇头说道:“不过这个翁师傅风光的日子应该快到了,他不是和康有为有很密切的接触么?翁师傅喝着四书五经的墨水长大,临老要说他会变法图强效法西方,就是打死我也不会信的,不过康有为等人的变法主张倒是他手中的一张好牌,关键是看他怎么出牌了……”

“康有为?就是那个南海圣人?!呵呵,笔下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此人热心变法倒是真的,在广东的时候我就听过他的大名,不过当时事情实在是太多没有多少时间去关注他,倒是他的万木草堂办的很有名声,要是说起他的著作可是名不副实的……他本人倒不怎么样,可教出了几个好学生,尤其是那个梁启超,笔下有如神助,写出的文章发人深省极是漂亮,我看梁启超倒是比他的老师康有为有作为的多……从《万国公报》到《时务报》持续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梁启超的那笔漂亮的文章倒是征服了不少读书人的心……”沈静笑着说道。

谭延闿对眼下各种报纸上的“激进文章”可不敢恭维,以他前世的眼光来看,这些文章的激情是绝对有的,可惜体例上都是千篇一律,都是高呼变法救国,可惜实际内容上却写不出什么东西来。不过你也不能指望这些对四书五经努力了一辈子的读书人有什么太高的要求,他们大多数连蒸汽机都没有见过,搞洋务强国更是一个门外汉,但是他们的文章来做思想启蒙是足够了,至少让所有的人都有种危机感。

“可惜咱们家大业大,不能和康有为等这些赤脚的比,一篇文章弄不好就会直接让我们的诸多努力付之东流……现在我们的《中外纪闻》在名声上虽然没有《时务报》大,不过胜在长久,西方有句话说的好,罗马城不是一天就可以建成的。我们也不指望读者能够一个晚上便可以睁开自己的双眼看世界,这小火慢炖同样也可以慢慢的改变人们的观念,尤其是我们的报纸的读者大都是官员、幕僚和有影响力的文人,慢慢的去影响他们就好了……”

沈静点点头说道:“这话也确实是真的,《时务报》一发行就引起了轰动,连老牌的《申报》都被它远远的甩开。言辞之激进犹如大炮一响将正处在迷梦中的人给惊醒一般,它的读者都是非常年轻的读书人,而一般的青年学子都奉《时务报》的义演一词为圭臬。也许这火烧的这么旺,一下子便把柴火给烧成了灰烬,办了没几天便办不下去被禁了,这实在是有些可惜……”

“文渊兄倒是非常看得起这个梁启超啊?”谭延闿打趣的说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收藏本站( Ctrl+D )